大明第一臣第4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5/1964


事后张希孟把这帮老农都给迁走了,但是对于整个大局来说,无足轻重,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所以张希孟就在分田上面动起了脑筋儿。
江南的土地肯定没有淮西充沛,人均拿不到那么多。所以他就在口粮田上下手。
按户分配,一个三口之家是十亩田,一个五口之家也是十亩田,哪怕是二十口人,也是一样的!
毫无疑问,这就是逼着分家!
把大家拆分成一个个单独生存的小家,对于整个宗法体系来说,也是釜底抽薪的一个狠招。
分家就意味着经济自主,自己负责生存不知道后世的大学生还记得吗?从什么时候,你有了和父母讨价还价的资格?
是不是有了工作,拿到了收入的时候?
因为你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也就是说翅膀硬了,可以肆无忌惮了。
分家的道理也是一样,只要让一个个小家经济自主,哪怕他们还顾念亲情,逢年过节,还会聚集在祠堂里,祭拜祖先,遇到了事情,也会听老人的建议。但是这已经和原本能决定族人生死的宗法体系,全然不同了。
消解宗族势力,实现对百姓的直接统治,消除了赚差价的中间商,百亿补贴朱多多了。
“主公,还有一件事,溧水虽然也有桑麻田,但是这个桑麻田是要缴纳田赋的,而且还比农田多了五成的赋税!”
老朱稍微思索,就说道:“是为了压制养蚕吗?”
张希孟道:“在当下丝绸并非不可替代的东西,反而是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我的意思是引导老百姓,多种粮食,像蚕丝,棉花,都可以少种。当然了,我倒是不觉得要一味打压养蚕缫丝。最好是集中能工巧匠,用最好的手段,把丝绸做成奢侈品,赚有钱人的钱!”
老朱忍不住大笑,“这话说得好,对咱的心思,先生的这两点调整,都是好的!往后经略江南,就按照新的分田办法了。”
没有什么政策是能一直维持,不用改变的。
哪怕同为均田,在各地也需要因地制宜,没有最好的策略,只有最适合的。
当天下午,朱元璋和张希孟赶到了溧水州。
而在这里,有一场好戏,正在等着他们吴大头回归之后,戏班子立刻动了起来。
如今朱家军的戏班子规模,已经达到了三百多人。
吴大头的百户不但实至名归,还超级加倍了。
而新进加入的人们,不少都是来自扬州城和秦淮河的。他们业务相当了得,这里面有琵琶名家,有三弦圣手,又各种各样的能人异士,跟他们相比,吴大头简直普通的不能更普通了。
谁能想到,这个油腻的中年人,竟然是名满天下的第一红贼,不得不说,真是讽刺啊!
可是当众人和吴大头讨论起业务来,顿时众人就收起了轻视之心,意识到了吴队长的厉害之处吴大头给他们讲个故事。
有个叫“贞娥”的姑娘,一直和父亲相依为命,靠着租种土地过日子,贞娥到了十五岁这年,突然地主不借给他们耕牛,老父亲无可奈何,只能跟女儿把绳套背在身上,靠着人力耕田。
一个干瘦的老人,一个女孩,哪来的力气,一个上午,连一垄都没有弄好。老爹坐在田埂上,不停落泪。
贞娥也跟着哭!
父女两个都知道,为什么地主不愿意借牛因为地主看上了贞娥,想要拿她过去,当小老婆。
所以才故意为难父女两个。
没有耕牛,就种不了田。
到了秋收的时候,交不上租子,就要想办法还债,那时候把贞娥抵给地主,也就顺理成章了。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也都咬牙切齿,暗里咒骂地主无德,但是却没人敢帮助他们,生怕得罪人。
父女两个完全走投无路,要不就去当小妾吧?
奈何地主已经六十多了,他的几个儿子都不良善,过去了用不了几年,地主一死,那个下场就不用多说了,简直是生不如死。
就在这时候,一个叫裴大郎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身强力壮,主动帮着父女两个耕田。贞娥对这个好心的裴大郎生出了好感。
一直到了农闲的时候,两边就有意结亲。
反正都是穷人,也不用讲究什么裴大郎娶了贞娥,就断了地主的念想。而裴大郎年纪也不小了,有了个贤惠的媳妇,岂不是一举两得!
村子里的人都很赞同这场婚事,而且还觉得越快越好,免得节外生枝。
裴大郎也是这么想的,他当机立断,上门求亲,得到了贞娥父亲的答应之后,他又弄了一辆独轮车,到了贞娥家里,推着贞娥回家。
一对年轻男女,行走在乡间的路上,贞娥幸福地唱着乡间的小区,不少乡亲等在裴大郎的家里,想要给他们证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5/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