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4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1/1964


李善长一怔,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原来按照蒙古人的习惯,是以右为尊,所有在元廷的中书省,右丞是高于左丞的。
在红巾军起义之初,也是延续元朝的习惯,以右为尊。
但是到了如今,朱家军就要恢复汉家的传统习惯,以左为尊。
所以李善长这个吴国公左丞,依旧是官第一人,张希孟出任右丞,紧随其后。
而贾鲁和朱升,他们挂名平章事,算是朱元璋的高级参谋。
杨元杲、阮弘道、汪广洋、杨宪、李习、陶安,这几个人分领六部,直属于李善长,算是老朱的行政团队。
张希孟这个右丞兼领学士院,史馆,儒学院,都察院,还有通政院,宝钞司协助李善长,辅佐政务。
这个安排其实是很有趣的,由于老朱只是升任吴国公,有些衙门的牌匾需要降格处理,比如史馆其实就是国史馆的意思,儒学院就是国子监的意思,学士院就是翰林院的意思,都察院则是鼓捣出来,暂代御史台之用。
这样一来,整个体系设定也就很清楚了。
假如把老朱看做皇帝,那么李善长是官之首,属于丞相,统领六部,全面负责行政事宜。
张希孟是副相,他统领翰林院负责起草圣旨,统领国使馆负责修史,执掌国子监负责人才培养,率领御史台监察百官,掌握通政司负责字往来,还额外负责发行货币。
一言以蔽之,六部之外的事情,全是张希孟负责。
毫无疑问,正常国家不会这么设定官制的,这是要疯了!
但是对于一个草台班子来说,就很有智慧了。
老朱要的还是效率,不可能弄一大堆官员,互相掣肘。
因此核心的施政权力,必须交给一个行政能力强悍的人,李善长因为丰富的经验,加上这几年的表现,顺利胜出,得到了六部的统御之权。
可问题是如果因此就以李善长为首,毫无疑问,又会让李善长的权力膨胀过大,不受控制。
所以老朱这才把除了六部之外的权力,悉数托付给了张希孟,造成了一位超级副相!
这位副相能管公起草签发,能监察百官,此外还有人才培养,货币发行等权力,等于把李善长给盯死了。
反正不管你老李愿不愿意,咱就这么干了。
面对老朱扔过来的海量工作,张希孟也是头疼,就算再是工作狂,也干不过来这么多事!
所幸张希孟也有自己的班底儿,他让刘伯温负责起草公,宋濂负责教育,叶琛负责公往来,章溢主管监察至于张希孟自己,除了监督这几个人之外,就是主要负责发行宝钞。
而第一个跟随张希孟的孙炎,却是没给他具体活儿,反正就跟在张希孟身后当跟班吧!
其实看似有些混乱,但是大体还是明确的,未来的六部九卿,已经有了雏形。
相应的,武将这边就简单了一些原来老朱设立过五营,随后又扩大为十营,到了现在,指挥使已经不够用了。
根据张希孟的建议,朱元璋重新设立五军,并且设立都指挥使比如前军都指挥使,下辖甲字营和乙字营,后军都指挥使下辖丙字营和丁字营,以此类推。当然了,除了这十营之外,老朱还可以随时扩编,前后左右中,五军都指挥使,下辖的各营兵马,可以达到一个相当惊人的地步。
总而言之吧,就是这一整套体系,在快速向着国家方向发展。
暂时还有些别扭的地方,等老朱称帝之后,一切名正言顺,也就好办了。
大致的权力划分,武格局,基本奠定下来。
接下来的使命,就是给这一支人马,注入灵魂!
朱元璋带领着武,来到了镇江路丹徒县京岘山北麓,
当年宗泽驻守开封,忧愤成疾,病逝之后,由儿子宗颍和岳飞护送,尸体运到了京岘山安葬。
最初的时候,宗泽墓还有人照料祭祀,但是由于宋元之际,战乱频繁,墓地遭到了毁坏,祠宇倾侧,享堂圯废,墓茔荒芜,祀产竟然被寺僧侵占,一群秃驴在宗泽墓周围大肆耕种。
张希孟提出祭祀宗泽之后,立刻派人过来,清查墓地情况,把那些种地的僧人给悉数扣押了。
随后开始全面修葺,清理杂草,修葺祭祀殿堂一共动用了三千多人,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所有工作。
二月春风,似剪如刀,朱元璋在一众武的簇拥之下,来到了宗泽墓前。
他们下马列队,进入墓地。
朱元璋亲自上前,祭祀行礼,献上三牲祭品做完这一切之后,朱元璋主动后退,这时候宋濂迈了一步,向前走来。
如果仔细观察,能发现这位老先生的双腿竟然微微颤抖,脸色微红,如醉酒一般事实上原计划是张希孟来念祭的。
可张希孟把机会让给了宋濂,如果不出意外,这必定是一次载入史册的大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1/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