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4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4/1964


张希孟陡然提高了声音,如黄钟大吕,在场的众人无不为之一振。
其中反应最大的,竟然是贾鲁和朱升,随后刘伯温也止不住笑了起来,伸出了大拇指!
再之后,就是宋濂,叶琛几个,至于李善长,尚在犹豫不定。
张希孟从容不迫,继续道:“我以为姑且不论这一次的具体事件我想问问大家,褒奖的标准在哪里?什么人该褒扬,什么人该唾弃?这事情总要有个规矩吧?”
李善长见气氛不对劲儿,节奏落到了张希孟手里,便迫不及待道:“自古以来,嘉奖忠贞之士,孝子节妇,如何说没有规矩?”
张希孟笑了,“李先生说得没错,但这个标准是道义德行的,不是国家的再说清楚点,这是儒家的纲常伦理,不是国家的法度规矩。”
说到了这里,张希孟停了下来,看了看其他众人,突然微微一笑,“如果一个人是道德完人,却站在了咱们华夏吴国的对立面,该怎么评价他?是站在华西吴国的立场上,斥之为敌人,还是站在儒家道义上,把他看在英雄?”
这话问到了这份上,便是李善长也知道一个巨大的坑在等着他,干脆闭上了嘴巴,不敢多言,只剩下心怦怦乱跳,颜色变更。
眼下能接张希孟招的,已经不多了。
突然,朱升缓缓站起,拱手道:“张相高论,老夫五体投地。只是老夫还想请教,褒扬忠义,以英雄看待敌手,也未必都是坏事!更何况刚刚诸公也说了,褒扬石抹宜孙,是为了给元廷难堪,让大都皇帝为难,这难道不好吗?你又何必把吴国和儒家分开?
张希孟一笑,“枫林先生果然是厉害,我这点拉大旗作虎皮的本事,是吓不住枫林先生的。但是我想请教一事,石抹宜孙祖上是辽人,辗转归附大元之后,他是世袭的副万户属于元廷的高官,世代荣华富贵。他们一家享受了那么多民脂民膏,不甘心放弃,负隅顽抗,最后悉数丧命。”
“枫林先生,这样的人,站在咱们的立场上,还是简单的忠臣孝子吗?”
一句话,朱升也是瞠目结舌,连他都扛不住了。
啪!啪!啪!
掌声从朱元璋那边响起,老朱忍不住大笑,赞叹道:“张先生不光是咱的智囊,还是咱的良心!咱以穷苦人起家,均分田亩,救济斯民!褒扬一个大元朝的世袭副万户,让咱如何面对黎民百姓!”
===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响深远===
朱元璋的一锤定音,算是结束了这一场激烈的辩论可是造成的震动却是影响深远,余波荡漾,甚至是愈演愈烈。
首先说老朱聚拢了武三方,别看武将参与不进去辩论,但是大家伙带着耳朵,也听明白了一些事情。
比如李善长就像褒奖他们的敌人。刘伯温站出来,替战士的弟兄仗义执言,跟李善长那些人针锋相对。
至于张先生,他不光站在武将这边,还更进一步,站在了百姓这边,被上位盛赞为朱家军的良心。
一个臣子,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着实有些不可思议。
但是放在张希孟身上,却又那么恰如其分。
武将们基本上都承了张希孟的情,现在又知道张先生是真正替他们说话,加上前些时候,经过盗贼认证的清廉铁证。
张希孟学问好,人品清廉,又真心对待大家伙,站在大家这边试问军中,谁敢不服!
张希孟不结党,不拉拢武夫,不会因为私利,就纠集一群人,但是毫无疑问,张希孟说话,这些武将,没谁敢无视。
而且大家伙也隐隐察觉出,作为一支以穷苦人为主的义军,他们的确有些不同之处,
不能拿老眼光看自己了。。
军中的反应是缓慢的,润物细无声的。
但是对于剩下的两方,
却是立竿见影,
颇受震撼。
首先就是刘伯温,
他表现最积极,一直站在张希孟这边。但他也只是觉得要照顾自己人的感受,
此时替大元忠臣招魂,并不合适。
但是随着张希孟最后的那一段,等于告诉所有人,
哪怕推翻了大元朝,也不该替石抹宜孙这种人招魂。
因为除了忠义之外,还有立场!
朱家军是穷苦人组成的队伍,未来建国,
也必定要站在穷苦人一边,核心的主张也是均分田亩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石抹宜孙就不只是朱家军的对手,大元朝的死忠那么简单。
他还是大元朝的受益者,世袭的副万户,家产土地,
自不必说。他跟朱家军死磕到底,不惜全家身死,也是因为朱家军的主张,触及到了他的根本!
“伯温兄,
既然如此,能不能稍微缓一缓,不要逼迫太急,万一元廷尽是石抹宜孙这样的人,我们岂不是举步维艰?”宋濂回来之后,就跟刘伯温念叨。
刘伯温呵呵一笑,“我说景濂兄,
你怎么还糊涂着?”
宋濂大惊,
“这是什么意思?”
“当初张相纵论元廷之败,
破除我等改朝换代的迷思,
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均分田亩,救济斯民,
这十六个字的主张,
彼时我还只是觉得张相是要聚拢人心,现在我才看出来,他是要重塑道德,再造纲常!”
宋濂眉头紧皱,乍听之下,他是不信的,毕竟千年延续下来的东西,其实那么容易推翻的,他张希孟是人,不是神仙!
可是再仔细想想,貌似也不是没有道理。
“伯温兄,褒扬石抹宜孙,是在于儒家纲常,在于忠义气节张相最后的那段话,说得却是石抹宜孙欺压百姓,坐享民脂民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4/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