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5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1/1964


一种是士绅地主拼命宣扬的,为了让佃户永远留在土地上,供奉田租的士绅纲常。
另一种是普通百姓,为了生存,夫妻一起劳动,相互帮助,辛辛苦苦,维持家庭的现实选择。
这是两种同时存在的东西,只是普通人没有话语权,通常被忽视了。
士绅虽然没法消灭第二种法则,但是他们能够通过种种手段,把尽可能多的人拴在土地上,塑造出对他们有利的环境。
只是对士绅有利,对国家却是越来越不利,强汉盛唐,四姨宾服,赵宋岁币祈和,崖山之败,中原沦亡,衣冠不在,丘墟百年罪在士人!
三篇章,戛然而止,但是带来的冲击,却让这四个大才子,面面相觑,心中震撼难平。
杨基摸着下巴,惶恐道:“青丘兄,这,这种章,岂能流落民间,还是赶快烧了吧!”
高启忍不住哈哈大笑,“烧?怎么烧?这是吴国公右相张公所作!不出意外,在金陵等地的学堂,很快就要学这三篇章。这里面有关均田,抑制豪强的主张,都会落实下去。还有,张公这一番,重新阐释兴衰,解释纲常,估计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最最紧要,正如张公所言,吴国公治下,不论男女,人人出力,万民一心。彼时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也是轻而易举啊!烧张公的章,我们也太不自量力了。”
这几个人互相看了看,一直没说话的徐贲突然道:“青丘兄,我现在也说不好,只是对张公颇有仰慕之情,我打算去金陵!”
“什么?”张羽惊道:“你,你要投降朱元璋?”
“不是!”徐贲摇头道:“我,我只是想请教学问,所谓朝闻道,夕可死。大宋亡国百年,如果算上之前燕云之失,已经三四百年了两宋辩经百年,朱夫子把正统论述的天花乱坠,但是扪心自问,你们相信吗?败了就是败了,或许正如张公所言,士大夫的路走到头了,该开一条新路了。”
张羽、杨基,面面相觑,章的字数不多,但却足以震撼人心,这不,徐贲已经用上了。
“这么说,是要投靠吴国公了?”杨基好奇道。
高启略微沉吟,就说道:“此事还不忙,另外有一件事,却是非常紧要。”
“什么事?”三个人一起问道。
“我们要想办法,把张公的这三篇章散播出去,让吴地的读书人,尽早看到才行!”高启断然道。
===第二百六十一章
再次被盗的张希孟===
高启被张希孟章吸引,绝不是什么脑子一时发烧,其实注意朱升,刘伯温等人的想法,也就能窥见大略。蒙古灭宋,一统天下,偏又治理的一团糟,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有太多的有识之士,苦思冥想,希望找出天下大病。
在后世的眼光看来,理科生负责改造世界,科生更多的是解释世界,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恰当的总结,或许价值不是那么大。
但是在一些关键时刻,进行恰当全面的总结,正好能认清自己,指引未来。
前面提到了,从唐至宋,这是个最关键的节点,结果出了一堆庸医,他们总结出了程朱理学这么个天打雷劈的玩意。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的官方正统显学,也是理学。
可是理学能解释历史吗?
能解释赵宋之败吗?
能诊断当今元朝的弊病吗?
能给未来指引出路吗?
很显然,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只是讲个人的修养。儒者很喜欢推己及人,由个人看见家庭,由家庭推出国家。家国天下,
自然而然。。
只要人人尊奉理学,人人都是君子,
自然天下大治,
盛世出现这个看似完美的解释,
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问题。
因为家不同于国,国与国之间,
也不能视作简单的家与家。
中原大地,就算礼坏乐崩,天下纷乱,
但终归还有些规则道理可讲,就算是衙门不讲理,但总还是收钱的。
可是国与国之间,就是尔虞我诈,
就是刀兵相见,你死我活,吃人不吐骨头稍微对两宋历史有点了解,就会明白那些正人君子,栋梁名臣,在处理国家事务上,在对外方略上,
是何等幼稚无能,
丧权辱国!
越是顶尖儿的人,越是书读得多,
脑筋灵活聪慧,就越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到底该怎么办?
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这些疑问在历史上并没有得到解决,
反而是明朝建立,掩盖了矛盾。但是随着时代发展,
理学的毛病重新暴露,
结果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
抗衡理学。
但是心学也没有成功,等到大明灭亡,
中原人面对比南宋更惨烈的失败,
一些人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甚至能说出君者天下之大害,这种大逆不道,
无君无父的言论。
足见痛心疾首之深。
只是这种反思并没有真正改变天下大势,
自宋以后,
中原国运就不断下坠,虽然偶有反复,但依旧改变不了整体衰微的现实,一路衰败,直到血肉筑成长城,意志燃烧钢铁,经过最残酷的战斗,付出最惨重的牺牲,才堪堪止住下坠的国运,重新有了复兴迹象。
高启这些人未必有这么深刻的历史体悟,但是他们也迫切要知道,大宋之败,知道该怎么重新中兴
一连十天,几个人闭门读书,仔细研读,期间经过最激烈的争吵,几乎翻脸。最后他们满脸疲惫,几个年轻书生,成了蓬头垢面的邋遢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1/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