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5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8/1964


就比如历史上朱元璋定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
惟苏、松、嘉、湖,怒其为张士诚守,乃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按私租簿为税额。而司农卿杨宪又以浙西地膏腴,增其赋,亩加二倍。故浙西官、民田视他方倍蓰,亩税有二三石者。
其实从这段简单的介绍就知道,原本的大明朝,田分官,民,官田田赋重,民田轻,另外还有什么重租田,没收的官田,名目繁多。
最倒霉的就是苏州,松江等地,被报复性征税,最严重的地方达到了五倍之多,一直延续到了大明灭亡。
税制弄得这么复杂,显然有臣集团的问题,不管是李善长,还是杨宪,都算不得一心为国。
他们的私心杂念太重,弄出来的漏洞弊端一堆。给苏松重税,等于是逼着这两地抗赋。朱元璋在日自然没有问题,朱棣也还能维护,但是到了后来,江南拖欠税款就成了常态。而一旦江南拖欠,其他地方也有样学样,哪怕只是轻税,也不愿意交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而在张希孟的操持下,朱元璋对待税赋的看法有了巨大进步。
首先一条,就是没有官田和民田之分或者干脆说,所有土地都是官田,地主的名字都姓朱。
由老朱公平分给天下人,这就是张希孟所讲,天子职责,在于均分田亩。
理论和实践,在这一刻,完美结合起来。
听着朱元璋的话,终于有百姓哭拜地上,“青天大老爷啊!真是青天大老爷!”
===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
这不是朱元璋第一次面对成群哭拜地上的百姓,濠州、定远、滁州、金陵,包括不久前的洪都,他都见过类似的场景。
但仔细思量,这几年的光景下来,朱元璋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初的他更像是个背负深仇大恨的复仇者,带领着一群穷苦哥们,把那些昔日的仇敌碾碎,踩在他们的尸骨上,放声高歌,欢庆胜利。
可渐渐的,随着他的势力越来越大,手上的权柄增加,他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位。这时候就有一群人,围在朱元璋的身边,教导他怎么驾驭手下,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上位者
就像是石抹宜孙的案子,一家子悉数为了大元殉难,连仆人都没有逃跑,一门忠烈。想要一个国家稳固,就需要褒扬忠义,哪怕是元廷的忠臣,也该大加褒扬。
曾经的朱元璋也动摇过,或许真的应该那么做,那才是明君圣主的格局,才是高明的上位应该有的手段。
不过幸运的是,在老朱身边还有一个脑筋清醒的人。
他力排众议,又在接连的辩论之中,取得了胜利,从道义上说服了朱家军内部的主要人物,又写出了堪称纲领的章
此刻的朱元璋,
感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一个很玄妙,
又很难以言说的境界。
别人都叫他“上位”,
曾经的朱元璋又是不折不扣的“下位”。。
到了现在,
他向这些百姓宣布均田法令,公布土地政策,
他不是上位,也不是下位,他是一个执法者!
一个尊奉天理,
践行均分田亩的执法者。
这个执法者可以是镇抚使,可以是都指挥使,可以是吴国公当然,也可以是吴王,或者皇帝!
反正不管叫什么,
他的使命都是秉持天理,
公平执法。
那天理又是什么呢?
想到这里,
朱元璋不由得扭头,,
看了看那个给他答案的神奇年轻人老朱这一回头不打紧儿,
发现张希孟正闷头啃包子,腮帮子鼓得和仓鼠似的。
没法子,
谁让老朱废话这么多,
,大家伙俯身感激,
他抓紧吃两口,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空填饱肚子呢!
朱元璋看在眼里,还能说什么,也别浪费时间了。
“乡亲们远道而来,咱请大家伙吃顿饭吧!”
听到老朱要请客,
张希孟下意识一哆嗦,
朱重八啊,你可别搞事情!万一你弄上来一锅珍珠翡翠白玉汤,把大家伙都吃拉了,那可就是笑话了。
张希孟提心吊胆,
可这些老百姓哪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是山珍海味,水陆八珍呢!
这可是吴国公啊,锄地都是金锄头,他请咱们吃饭,还能差得了?不能够啊!
总算是没白来,好好好大吃一顿吧!
这帮人满怀期待,他们人多,是在军营的校场接见的,后面就是军中的大厨房。伴随着老朱一声令下,用了不到半个时辰,就闻到了米饭的香味。
士兵先跑过来,每个人发了一个小板凳。
可以蹲着,也可以席地而坐,然后在板凳上放了两个大碗,一个碗装饭,一个碗装菜,另外还有一双筷子。
再接下来就是提着木桶,过来送菜的士兵主食有馒头和米饭,值得一提,由于是宴请客人,每人的碗里都给放了一小勺猪油,不管是拿来拌饭,还是放在菜汤里,都是极好的。
随后就是菜肴了,白菜炖豆腐,酒菜炒豆芽,萝卜咸菜,都是寻常之物,甚至连朱家军的经典菜红烧肉都没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8/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