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6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6/1964


朱元璋看不起这种怂包,把头扭到了一边。
张希孟却是饶有兴趣,他笑道:“王环,你说均田只是把土地分了,可是要怎么收税,收上来的田赋又要怎么分配,还有大学问,这个大学问我也不懂,想必你很有心得体会了,那不妨说一说,我们也探讨一下,没准还能算你戴罪立功呢!”
最后这句话让王环打了个激灵,他斟酌了好半晌,才缓缓说道:“财之所出,力也!财之所用,权也!小人,小人以为吴王只有力,而没有权!”
好家伙,还真是个狂人啊?
竟敢质疑老朱手上的权柄,那用不用拿自己的脑壳去试试,看看朱元璋敢不敢杀你全家?
很显然,王环不是这么浅薄,他的确讲出了一些问题的本质
众所周知,明朝的财税体系非常烂,但是究竟烂在哪里,貌似又很难准确说清楚了。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谣言,就是大明朝每年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万两,跟大宋比起来差远了,简直垃圾透了假如这个话是真的,烂的应该是大宋才对啊,明朝花了十分之一不到的钱,就维持了江山快三百年,这是何等了得的成就啊!
财政效率简直高到了离谱!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那错在哪里呢?
错在把国家税收等同于户部收入,又把户部岁入,等同于太仓税银,然后就得出了一个小的离谱儿的财政收入。
如果真靠这么点岁入,就维持了那么长时间,大明朝简直全员清官了。
其实大明朝税收的衙门,远不止户部一家,征收的税赋也不只是丁银田赋这个复杂的程度,简直难以言说。
简单举个例子,明朝的工部不只是造宫殿,建工程,还负责征税。工部征收的税叫竹木抽分,大约就是针对竹木、薪柴、石炭、砖瓦、石灰等等,跟燃料建材有关的东西,征收税赋。
这玩意是计入工部的账,和户部没关系。
如果你觉得工部征税很离谱了,那后面还有更离谱的,光禄寺作为负责宫廷膳食的衙门,也有权向民间征税。
手上的米粮食材,用来供应皇宫开支。
如果这个还能理解,那么素来清水衙门的礼部,竟然也有征税的权力。
礼部征收什么?
药材!
没错,礼部要替太医院征收药材钱。
毕竟太医院品级太低,不好要钱,还是礼部出面比较好,当然了,经手三分肥,礼部的官们,正好弄点枸杞、人参、海狗肾,好好补补腰子。
类似的中枢衙门,绝不在少数。而且这还不算完,地方上除了要解送朝廷的,还有留存自用的部分,也是一笔烂账,说不清楚的。
试想一下,正常的流程,太医院需要药材,向户部行,获得批准,然后太医院拿着钱去产地采购,列入一年的部门支出预算,也就是了。
可是到了大明朝,这事情就诡异了。
太医院缺药材,跟礼部商议,礼部向地方行,然后把事情交给了地方的粮长,让他们给礼部送药材银两。
从地方上千里迢迢,送去进城,交给礼部,转给太医院这一路上,人吃马喂,银钱火耗,上下打点疏通,一层一层转交这中间的耗费相当惊人。
而且是每一个衙门,每一项税收,都要经历这么一番折腾。
老百姓是苦不堪言,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粮长们都撑不住了,争相逃避差役,各地频频拖欠税赋,有的地方能拖欠好几十年不交,上面也是无可奈何。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很复杂,但是不可否认,从最初财税体系的设计,就能看出端倪。
历史上的老朱的确对财税体系的理解浅薄了他以为利用粮长征税,解送税赋,能避免官吏盘剥压榨。
而且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
只要他一道旨意下去,哪里缺少多少东西,就让粮长送过去,也就是了。
从洪武朝的对外用兵来看,在老朱的精心打理下,财税体系尚且能够高效运转。
可是随着老朱驾崩,后来的皇帝,既没有朱元璋的勤政,也没有老朱的威望。
各种弊病迅速出现所有官吏,凡是能插上手的,都狠命盘剥,利用各种火耗名目,压榨
承受不住无数个衙门,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粮长们,索性撂挑子了。
爷不干了!
地方衙门也越来越多留存财赋,用来应付自己的开支,而拒绝上缴朝廷。
说了这么多,大明朝财政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建立起一整套总收总支的体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6/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