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7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0/1964


跟着他干,就觉得心里敞亮,脸上有光彩。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咱做正确的事情,理直气壮,一往无前!
面对着一片赞扬之声,老朱却是依旧冷静。
“话咱说出去了,可到底能不能做到,咱还不好说。最简单的一条,咱要是住在王宫里,见不到百姓,听不见他们想什么这十六个字,也就是一句空谈。当初咱在滁州的时候,是会抽空见百姓的,有什么事情,就能来找咱。可是这几年咱地位越来越高,地盘越来越大,身边围着的人越来越多也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听到过百姓的心声了,你们说说,到底要怎么办才好?”
老朱看了看张希孟,却发现张希孟也在沉吟这时候朱升却道:“上位,周礼就有记载: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以待达穷者遽令。唐会要载显庆五年,有抱屈人斋鼓于朝堂诉。上令东都置登闻鼓。西京亦然。便是元廷,也有规定:诸事赴台、省诉之,理决不平者,许诣登闻鼓院,击鼓以闻。”
朱升道:“上位可设登闻鼓于王宫之外,百姓有冤屈不平,可以击鼓鸣冤,由上位亲自处理。”
朱元璋听闻,点了点头,但终究觉得差点意思。
“主公,登闻鼓只是处理冤情。臣以为是不是遇到一些政令落实,可以请相关百姓到登闻鼓院,主公随时询问,听取他们对各种法令的意见,如果却有失误之处,及时匡正,不至于酿成大患。”
听到张希孟的建议,朱元璋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个好!就这么办了!咱不能只是承袭已有的东西,要推陈出新,要做得更好!”
老朱的这番话,着实是收拢了人心。
那些跟着丁普郎和傅友德投靠过来的天完士兵,彭党旧部,在知道了这些事情之后,无不感激涕零。
“有田种,有衣穿,税赋公平,有了冤屈,还能向上申诉便是当年彭祖师所说的极乐大同,也未必如此啊!”
丁普郎发出了由衷感叹,傅友德同样感慨万千,“见过上位,我也是再无迟疑。难怪张相一般的贤人,愿意辅佐,的确是帝王气象,心怀苍生!了不起啊!”
丁普郎认真想了想,这才郑重道:“我打算给邹师兄和赵师兄写信,劝说他们弃暗投明,陈友谅已经自称汉王,早晚必定称帝,他心胸狭隘,彭党老人,必定遭到屠戮,还不如及早投诚!”
傅友德也是怦然心动,只是刘福通部下尚在北伐,这么挖墙脚合适吗?
===第三百三十九章
送你一顶白帽子===
朱元璋在铜陵驻扎大军之后,随即派遣常遇春率领三营兵马,开赴池州。与此同时,又调动水师船队,逆流而上,摆出水陆并进的架势,兵锋遥指安庆。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主动发起攻势,最多只能算积极防御。
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忌惮陈友谅旳实力。
“上位,我们追随彭祖师,前后传道练兵几十年,积累无数,兵马强盛如今在陈友谅手上,水陆军兵至少有四十万之多。”
听到这个数额,朱元璋的脸色很不好看。
朱升忍不住道:“当真有这么多?并无虚数?”
丁普郎咧了咧嘴,“若说诸将部下,或有虚报,但总的兵力,却是不会少算,或许还要更多!”
朱升瞠目片刻,终究无言。
张希孟低着头,暗暗盘算,也没有多说什么。
这个数字绝不是吹嘘。
彭和尚准备最久,门人弟子,不计其数。
这里面不少人啸聚一方,手下都有不弱的兵力。
比如赵普胜,在彭和尚战死之后,他据守巢湖,坐拥两三万人马,像他这样的彭党中人,不在少数,稍微聚拢,就是十几万人。
倪俊连战连捷,恢复天完之后,他本身也有数万人马,又兼并了不少元军俘虏,他的兵马数量超过十万。
陈友谅全盘继承了倪俊的实力,同时他不断征战,也有不弱的力量,再加上徐寿辉的部下,还有些地方势力。
这些人加起来,就有三十万以上。
还不要算陈友谅招兵买马,增加的数量。
湖广和江西,地域远比后世两个省广大,人口也多,洞庭湖周围又是产粮重镇,虽然遭到战乱破坏,但是还能勉强够吃,情况比起张士诚、方国珍等人要好得多。
所以简单估算一下,陈友谅的兵力超过四十万,这并不是吹牛皮。
而且陈友谅还有个优势,他可以肆无忌惮,扩充兵力,这是朱家军很难做的。
张希孟经过简短盘算,沉声道:“主公,我们总兵力要少于陈友谅,而且由于处在四战之地,我们最多调动二十万人,相比之下,陈友谅拥有至少两倍的优势兵力。如果认为陈友谅不堪一击,部下都是乌合之众,那就未免一厢情愿了,属于严重低估对手,我们不能靠着猜测应付最大的敌人。”
最大的敌人!
张希孟已经用了最严厉的词汇形容陈友谅,在场君臣都没有异议,显然大家都默认了这个事实。
虽然丁普郎和傅友德选择起义,加入朱家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0/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