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7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9/1964


衣食为本,日用为道!
这也是张希孟询问高启等人的问题,江西何以人荟萃,人才辈出,教化大兴?这可不是什么脉汇集,老天偏爱。
江西繁荣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区位优势,商业逻辑。
梅岭开关,贯通赣粤,河海联运,货物通达南北,鄱阳湖周围,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有钱,有人,有粮食,有商业,有许多可以供养子弟读书的殷实之家,这才有了白鹿洞书院。
试问一下,朱熹为什么选择江州建立学堂,又为什么要面向鄱阳湖?
白鹿洞书院又怎么能成为天下第一书院?
是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行?
要不让朱老夫子去塞北大漠,设立一个学堂,看看他能不能让蒙古人存天理,灭人欲?
张希孟讲清楚了衣食为本这四个字,自然而然,日用为道,也就呼之欲出了。
读书人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民生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那读书治学是为了什么?
追逐天理,空谈人欲?
很显然,这都不合适。
读书人的目的,还是回馈百姓,从民生入手,研究百姓日用。
以百姓日用为道,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
循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路,辅国治民,做好学问,当好官员,无愧自己,无愧百姓
“总算是拿出来了一份粗略的大纲,你们都看看吧。”
张希孟满脸疲惫,将一摞稿递给了叶琛,高启等人,让大家伙传阅。
这帮人为了能快速浏览,直接把张希孟的稿铺在了桌面上,一张挨着一张,大家伙快速浏览,一页一页看下去。
几乎每个人都变了颜色。
叶琛第一个看完,也是最先一屁股坐在地上,忍不住感叹,“张相,如此,则孔孟之道可以休矣!”
这时候徐贲不免反驳道:“我看不是这样,孟子不也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吗?张相讲衣食为本,日用为道。这也是孟夫子主张的。”
叶琛忍不住摇头,似乎可以这么说,但实际却是南辕北辙,十万八千里。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之道,说得再多,也不过是自仁义而起,以仁义王道,治天下,抚百姓。说来说去,这是说给君王的,劝说君王要如何治国可是张相这里,主张衣食为本,衣食何来?农夫田耕,织工纺线,衣食源自百姓。日用也是百姓日用,这个道也不是朱夫子讲得天道,而是扎扎实实的富国裕民之道,归结起来,还是民本之道啊!”
叶琛是宋濂、刘基等人的好友,学问水平自不必说,他很轻易明白了张希孟的意思。
其实可以说这几年张希孟的主张都没有变过。
从最初的均田开始,讲的是民生根本,随后划分千年,主张君王与百姓共天下,如今又干脆指出衣食为本,日用为道。
等于是全盘推出了民本之道。
张氏学说的根基,在这一刻,已经确定下来。
高启自然也能领会,他却是心中狂喜,抑制不住激动,张相果然没让他们失望,期待了这么久,一趟白鹿洞书院之行,果然有石破天惊之举,惊世骇俗之作。
“叶学士,民本之道,其实自先秦时候,就有无数名家提出来过,诸子百家,也都有爱民之心。奈何历代以来,君王虽有爱民之心,却因为士人把持权柄,窃据天子威福,蒙蔽百姓耳目,使民愚钝,以至于被士人裹挟。这才违背了圣贤之道。如今张相不过是吹去尘埃,讲出根本所在。孔夫子的仁政王道是对,那张相的衣食为本,日用为道,就是错的?”
很显然,张希孟也掌握了儒家的绝学。
他从一堆主张里面,挑出了民本两个字,随即总结出衣食为本,日用为道,这八个字。
就犹如仁政王道,三纲五常一样,成为了张氏之学的根基。
试问这二者谁高谁低呢?
貌似还真不好分辨。
至少不能一下子就说张希孟不如孔夫子总算能勉强对抗一下。
可不要小瞧这个勉强一战,自从儒家成为显学以来,还从来没有主张,能达到这个高度,仅从这一点来看,张希孟已经足以自豪了。
叶琛苦着脸道:“我自是知道,只是张相主张虽好,却还要有人支持,光靠着咱们,势单力薄,着实不行且不说别的,江西千年百姓,读书人没有一百万,也有八十万,其中名家辈出,大儒遍地,才子之盛,丝毫不弱于浙江。要想挫败这些人,取代理学,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啊!”
“那就用一百朝,一千朝,一万朝!”高启的执拗劲儿又上来了,“道之所在,义无反顾。我以为张相的主张,天经地义,远胜理学百倍。我愿意和他们辩经论道,不胜不休!”
徐贲也绷着脸道:“没错,我也愿意,能为正道而死,死而无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9/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