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7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8/1964


张希孟从容不迫,耐心解释道:“怎么会?我们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后的学堂要向所有人开放,便是普通农家子弟,兵将的孩子,也都可以入学,而且还是天下最好的的学府,只要足够优秀即可!”
揭安和钱唐都傻了,他们瞪大眼睛,后面的人也都懵了。
“张相,让谁入学,似乎该听从先生的安排,唯有德才兼备者,方能入学若是不加区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教导出奸邪小人,又该如何?”
钱唐的话音刚落,还没等张希孟反驳,就听朱英抱着肩膀,笑嘻嘻跟徐达说:“听见没有,人家说武夫子弟是奸邪小人,不配跟他们一起读书呢!”
徐达略怔了一下,一手按住刀柄,猛然向前迈了一大步,怒视众人
===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赏赐===
徐达湖口一战,天下扬名,俨然世之猛虎,他代表的就是朱家军几十万将士,向前一步,尸山血海,长刀挥动,血流成河。
这就是一位顶级大将的压迫,站在他旳面前,这些人脆弱得如同鸡蛋,一脚下去,能碎成一地。
但是曾经的他们并不是这么脆弱的,恰恰相反,哪怕北宋最强的武夫,在他们的面前,也是不堪一击,只靠着捕风捉影,鼓弄唇舌,铺天盖地地诬陷,就足以逼死一个顶级将领。
到了南宋,那就更厉害了。
莫须有一出,简直把害人弄成了玄学以前还要讲究罗织罪名,设计陷害,这回好了,想杀你,莫须有!
不过话说回来,那些都是曾经,如今人的势力下降到了最低谷,准确说是传统人,他们左右不了朱元璋,更左右不了徐达这些将领,处境万分尴尬。
只不过面对着撼动根本的刨祖坟行动,他们不能不有反应。
钱唐强忍着恐惧,努力挺直胸膛,朗声道:“读书求学,自有一定之规。少时发蒙,或在家中,或在临近蒙学,意在读书识字,稍通道理,随后年纪稍长,求名师,访高友,增长见闻,积蓄学问。至于入书院,求学于名家,成就学业,便是要参加科举,入朝为官,效命君王,辅国治民在下言说白鹿洞书院,不该什么人都收,我以为没有什么错误!”
徐达一怔,难道自己误会他了?
“别听他摇唇鼓舌,要是信了他的鬼话,你就上当了。”朱英继续拱火,徐达也在沉吟,他知道对方话里藏着伏笔,但是却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时候张希孟狠狠瞪了朱英一眼,这小子才赶快闭嘴。
随后张希孟微微一笑,“提到了如何选才,我似乎有些想法,你们这些名士鸿儒,想必有更多的想法,不妨在此交流一二。”
张希孟笑道:“以我观之,天下教书育人之所,大体有三部分一是私学,二是官学,三书院”
张希孟侃侃而谈,这时候朱元璋,宋濂,朱升,徐达,还有许多武也都侧耳倾听,试问天下谁有胆子忽视张夫子的话语呢?
身为一个宋以后的古代年轻人,想要走读书识字,考科举,当大官这条路,大体要经过怎么样的流程呢?
首先第一步,你要有点钱,还要家人愿意支持你读书,而周围要是有学堂私塾,你就可以进去读书识字了。
当然了,如果家庭条件好到林妹妹的程度,也可以请个进士到家里单独教你读书。
而这些学堂啊,私塾啊,族学啊,是民间负责出资的,也可能是富商捐助,宗族出钱,或者老师靠着名声,收取束脩,维持经营。
所以说入学的第一步,识字这一关,要完全靠自己。
而就是这一步,就足以过滤掉九成的穷人了。
当你完成基本的识字读书之后,接下来就要学习更高深的东西,毕竟不论是策论诗词,还是八股章,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技能,也不是随随便便能悟到的,必须有名师指点。
这就产生了升学的需要。
而升学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官学,一个是书院。
官学这套体系很明显,就是自朝廷太学,一直到州府县,各级的官学。
比如著名的庆历新政,就留下了兴学令,要求生员必须入学三百天以上,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这样一来,弄得官学地位骤然升高,各地学子争相进入官学,一度让民间的书院萧条冷落,几乎关门。
不过很快书院就找到了起死回生的办法,而且还更进一步,烈火烹油了。
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让朝廷承认,民间办的书院,兼具官学性质,从书院出来的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科举。
聪明如你,大约也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朝廷可以下令地方建立官学,但是却解决不了教学质量问题,很多地方的官学根本不在乎学生学什么,甚至来不来都无所谓,只要交了钱,就给你个参加科举的资格。
通常的价目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大概的意思就是十五两银子可以有志求学了,三十两可以站着听,四十两才有提问答疑的权力,五十两就能知道上面的意思,六十两就可以舒舒服服,到了七十两,不管干什么,都能顺利毕业。
一句话,得加钱!
官学成了这个德行,已经不具备教学能力,大约就是参加科举的一道关卡。而想要通过科举,还要真本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8/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