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7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6/1964


这样叫百家学堂就不行了,百家到底要归于一!
那要叫什么呢?
朱元璋正在思量,他突然想起一件事,“张先生,你说过,这学堂以后要广收普通人家的子弟?可有此意?”
张希孟道:“确实如此,臣的意思这所学堂,应该面向整个国家,招收天下英才,不拘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进入学堂。”
朱元璋笑了,“当初朱熹怕是也标榜广揽天下英才而教之啊?”
张希孟呵呵一笑,“话虽然一样,但做起来效果却是迥然不同。我们有完备的官学体系,能保证充足数量的平民子弟入学。就比如眼前的这座学堂,以进入蒙学,先从识字开始,然后学习简单的字运算,写章,了解天下其实平民百姓之所以生生世世,都没有出头的机会,是他们根本看不见路在哪里,就只能无奈受穷。这教育亦是富民救民啊!”
老朱听到这里,终于深深吸口气,“果然如先生所言均分田亩,救济斯民在均田之上,还要加上一条兴学才行啊!”
老朱突然想到了什么,“救济斯民,救济斯民先生,这座学堂就叫济民学堂吧!”
张希孟一怔,也只有点头称是,“主公高明,济民学堂,确实极好!”
其他众人也都跟着齐声赞叹,果然是不错!
消息很快传到了外面,随同来的这些人,也都为之一振。
不只是济民二字,而且张希孟的另一番话,更有吸引力他要在学堂之下设立蒙学,小学,让周围子弟入学。
也就是说,凡是得到周围田亩的有功之人,家中的子弟都可以入学。
虽然们,也不能让济民蒙学水平太差,而且这些教师子弟,或许也会进入其中读书所以不管怎么讲,就算是遍地兴学,也会因为区位,经济,人员,传统呈现出天地之别。
毫无疑问,这块地会成为整个天下有数的顶级所在。
“我,我想找个媒人,谁愿意给我找个娘子,我等不及了,我们张家要在这里开枝散叶,兴旺发达!”
张子明激动大叫,其他人都羡慕地盯着。
唯独算命的,笑而不语,“我已经早就订好了婚事,你还是太慢了。”
正在这时候,有人咳嗽,原来是和尚,他已经开始蓄发不说,还从怀里拿出了一份请帖。
“咳咳记得过来喝喜酒!”
张子明傻傻接过大红烫金的请帖,不敢置信地看着眼前的和尚,露出恐怖如斯的神色。
你丫的可真快啊!
和尚嘿嘿道:“没法子,贫僧年纪大了,只能老鸟先飞。”
===第三百七十章
称帝的第一步===
伴随着一份份田契,一个个将士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们自己可以衣食无忧,子孙后代,前途可期。
试问,还有什么是比这个更让人欣慰的?
张希孟曾经在军中大力推动识字教育,朱家军旳老兵或多或少,都认识几个字,听过各种各样的讲课,他们的见识远比一般人要强得多。
想要培养出一个人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就像虞高门,他们虞家世代传承,名臣不断这种家族传承的是什么?财富,田亩?
都对,但也不全面,毕竟风风雨雨,多少产业都可能荡然无存。
对于这个家族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家风,就是对未来的规划。
是机会来临,把握住的能力。
哪怕饿肚子,也要勒紧裤腰带,供孩子读书,父辈只是识字,儿子没准就能考上功名,到了孙辈,重孙辈,兴许就出一个进士,从此复兴家业,光耀门庭。
世代读书,目标明确,不断进取,舍得投入心血。
相比之下,多少穷苦人家,根本意识不到这些,一个大小伙子,不在家里干活,帮父母分担家务,反而去学堂,浪费钱不说,还连年苦读,未必能看到收获,谁能受得了这种持续投入?
穷人这么想,也未必就真的错了,因为他们的投入,是真的可能打水漂的。因为他们根本摸不着门路。这就要说到大族的另外优势了,那就是多年积累的人脉见识,哪怕落魄了,他们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择,真正的门路在哪里。这是穷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所以只要在士大夫划定的圈子里,不管怎么玩,哪怕改朝换代,也都是这群人主导一切。
由宋至明,脉传承,生生不息,士人做派,不敢说天差地别,也是一般不二。
唯有像现在这样,从头到尾,彻彻底底改变,不光是新建一国,还是重定乾坤,重开新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6/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