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8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3/1964


这可是天大好事!
他正要道谢,说几句好话,可是见张希孟端起茶杯,他明白过来,原来张相不愿意听这个,人家提拔你,似乎还真是出于公心。
胡惟庸起身,默默向外走,走了没有三步,突然,胡惟庸转身,又跪在地上,默默给张希孟磕头,然后才躬身退去,谦卑恭顺到了极点。
等他走后,张希孟把茶杯放下,瞪着这个人的背影,微微叹息。
果然,就算有些人,明知道算不得善类,却也要用他们,不光是能办事,关键还懂事啊!
新的税务部,肯定要和户部抢夺财权的,把商税收上来,必要的时候,还要把田赋也抢过来,一统财权,至于户部,则是老老实实,负责统计户口,制定规章制度,扶困济危,把底层的治理做好。
只不过胡惟庸这条恶犬在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必定会膨胀,到时候要用谁把他干掉呢?
张希孟默默思量……反正他是把胡惟庸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胡惟庸本人还不知道,他这种人,一旦见到了好处,那是可以连命都不要的。他果然行动起来了。
短短时间里,第一批“贤才”就从淮西出发,向着开封赶来。
原来刘福通的北伐已经有了成果,他也把韩宋的都城从亳州迁到了开封汴梁。
没错,完颜构没做到的事情,刘福通替他完成了,大宋朝终于还于旧都了。
本来刘福通对这些事情没什么感觉,但是朱元璋能跑去崖山祭祀,还写文章炫耀,咱老刘就不行了?
他愣是拉着手下文武,好好庆祝了一番,还让韩林儿祭祀天地,宣布还于旧都,他们才是大宋正统,比临安的完颜构还正!
而就在这时候,赵继祖喜滋滋告诉刘福通,第一批三万大宋忠良,士林贤才,已经到了!
“是吗?竟然来了这么多人!看起来朱元璋果然不得人心!俺要亲自迎接!”刘福通哈哈大笑,欣喜若狂。
===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朱元璋===
三日之后,朱元璋着戎装,披黄袍,配长剑,昂然长立,面向崖山……在老朱身后,包括此行文武诸臣,鸿儒名宿,军中将士,岭南百姓,参与之众,多达两万余人。
恐怕是自一百年前的崖山之战到如今,这里聚集人员最多的一次。
旌旗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鼓角密布,气象森严。
除了在陆地上,海湾之中,尚有大船三十艘,由俞通海率领,船头一样摆满了牛羊祭品。
张希孟身为此地文官之首,一身绯红的官服,头戴梁冠,手持笏板,侧立在朱元璋身边。
海风吹拂之下,衣带飘摇,端的有种站立在潮头,中流击水的气象。
经过了这些天的酝酿和讨论,事情也终于有了个结论。
宋亡于内忧外患,内忧甚于外患。
虽然于亡国之时,也有几分悲壮慷慨,值得纪念,但仍不能不批判。
宋厚待士人,刻薄百姓。亡国之时,只余一群为了自身利益鼠目寸光的士大夫,而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并不能同宋室一心,没有百姓支持,是宋亡的根本所在!
悼宋之亡,反思得失,君王柄国,当以亿兆黎民为先,切实为民谋利。保障百姓田亩,使民足食,广兴学堂,使民受教,发展百业,使民富足……凝聚万民之心,则江山永固,社稷长兴。
均田之外,不使豪强窃据土地,不使士绅霸占乡土,不使宗族牢笼百姓……君王,百官,百姓……不许有缙绅隔绝官民,天子不失民,方为天子,百姓不失君王,方得庇护。君天下者,至公!窃据乡土者,名为乡亲,实为蠹虫,不可不察。
广兴学,开科举,官吏一体,上下通畅,则流水不腐,亿兆黎民,聪明才智之士,皆有为国效力之机。国乃君王之国,国乃万民之家。
……
总计差不多二十多条,罗列下来,构成了这一次大讨论的核心。
其实很显然,这些内容,还有不少没有说透的地方,很多东西,也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具体的落实方案,大约就是个原则。
可仅仅是原则,就已经惊天动地,石破天惊了。
在人群之中的刘三吾等人,心里头砰砰乱跳,连日的辩论,让他们身心俱疲,不堪重负。他们苦心捍卫的孔孟之道,在这一刻,算是瓦解冰消了。
取而代之的是张希孟倡导的“民本”主张,而此民本已经和儒家的民本,大相径庭……儒家的民本是说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要对百姓好,以民为本。本质上还是一种说教。
而张希孟的民本,则是民为国家根本,在这个基础上,百姓享有田亩,教育等等权利,作为国家一份子,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和运行当中。
化被动为主动,地位自是迥然不同。
再有仔细推究,就会发现张希孟的这套主张,对天子实则提出了一大堆的要求,绝不是简单的天人感应,随便吓唬皇帝那么简单,全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些主张,也就是在开国的时候,可以摆弄,而且也就是遇上了朱元璋这么个勤政爱民的特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3/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