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8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3/1964


鱼配鱼,虾配虾,乌龟专找大王八……你们这帮人也是按照南方大区匹配机制来的呗!
“别的不了,你跟我讲讲,
这帮细作都在干什么他们处境可好?有多少愿意给他们做事?你别一点数没有,就盲目乐观。”
张希孟认真询问,毕竟不到一个时辰,就是百姓巡游,
接着是烟花表演,可千万不能出乱子。
郭英笑道:“张先生,
你不问我还想,眼下在金陵的细作,以张士诚手下的为主,
他们的情况普遍……不好!”
“不好?难道干这行,
提着脑袋做事,还会缺钱吗?”
“缺,缺的厉害!”
“怎么讲?是张士诚抠门吗?”张希孟好奇道,据他所知,张士诚还是很有钱的,不至于连这种钱都舍不得花吧?
郭英笑道:“先生,这里面有好几层呢,张士诚舍得花钱,
那也只是一笔钱……接下来还要吃穿花用,还要收买人员,
探查消息,
方方面面都要花钱。可偏偏这几年应天的花销越来越大,张士诚那边,
能出第一笔钱,却不愿意持续送钱过来,他们也没有这个本事。这不,好些细作的日子都过不好,据我所知,最倒霉的已经兼职挑粪了。”
张希孟也被这话惊到了。
拜军情某处自吹自擂的系列电影所赐,提到了细作,间谍,总是离不开豪车、美女、上***英,挥金如土,无所不能的印象。
但这些电影的内容,不能和现实分毫不差,也可以是毫不相关了。
就拿张士诚来,前面惨败给老朱,打宣传战,也输得很惨,被渗透的和筛子似的。
张士诚也不能不反击,派人过来,收买一些眼线,调查朱家军的情况,尤其是要防备老朱发兵攻击。
张士诚的投入不可谓不大,每年都有上万两之多,个别的时候,还会追加投入。
可问题是张士诚手下贪啊,层层克扣,真正办事的,一年能拿个几十两银子,兑换成宝钞,也就百十贯左右。
如果只是普通生存,还能毫无压力。
但是要办事,就远远不够了。
而且这里面还有个很有趣的事情……老朱渡江以来,推行的种种措施,竟然都是给间谍工作设置障碍。
首先,要刺探消息,一些底层人员,无事可做的街溜子,自然是不错的选择,随便给点钱,就能帮你做事。
可是到了应天,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由于均田令的存在,应天的乞丐流民,几乎一个不剩,全都回到了乡下。
即便还有农村人到应天,那也是找活干,多挣点钱,家里头还有一大帮人等着呢!这些人几乎只知道闷头干活,让他们帮忙当细作,那是绝无可能。
其次,朱元璋还封了青楼,把最大的乱源给掐灭了。
过去往青楼逛逛,甚至哪位大人行不行,都能知道……现在却是想也不要想了。
没有这些三教九流,乱七八糟的地方,细作的藏身之地就没了九成。
多数细作只能像普通人一样,在民间租住房舍。
随之而来,更大的麻烦也到了。
朱元璋在民间推行均田,在城里也收缴了大批房舍,分给无家可归的百姓,另外又新建一批屋舍,用来安顿将士的家眷。
基本上讲,只要是应天的土著,或者是搬进来的将士家人,他们都有房舍,都能安居乐业。
面对这么大的恩情,百姓们动了起来。
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除了含饴弄孙,就是四处溜达,看到什么不平的事情,那是一定要管的!
过去咱看见就当没看见,毕竟元朝的皇帝和咱们也不是一条心。
可是现在的朱皇帝不一样,给了大家伙房舍,让大家吃饱住好,要是不知道感恩戴德,那就连人也不要做了。
因此在应天城中,多了数以十万计的眼睛……别看他们或许浑浊,或许昏花……但是外乡来人,有没有正经营生,这帮老头老太太用不了一个月,就能弄得清清楚楚,然后就是人尽皆知。
如果一人细作到了应天,不干正经事,每天到处乱窜,总是见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鬼鬼祟祟,神神秘秘……那么恭喜你,很快就会有人找上门了。
这样一来,基本所有的细作,到了应天之后,都需要想办法找点事情做,融入应天,当个普通人。
可问题又随之而来……朱元璋这边采取严格的编户齐民,虽然不限制百姓流动,但是农户有土地,城市百姓有房产……而房契地契,又跟很多事情挂在一起。
比如你想租房,最好就要拿出田契证明,表明你是朱家军治下的人,这样才能比较顺利拿到租金合适的房子。
当然了,伪造田契也不是不行,或者干脆就没有,这也是没问题的,只要肯花钱,还是可以钻漏洞的。
可问题是租房子要钱,吃穿花用都要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3/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