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1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4/2158


的确,官厂的煤井司、燋炭司、驾步司、钢铁司、炮药司,掩盖在官厂的光辉之中,墨家的核心机械论,正在用悄无声息的方式,回到大明。
墨家构建的大同世界,兼相爱、交相利,并非简单对道德上的诉求。
实现这一大同世界的手段,是用机械提高生产力,用技术改变世界生产方式。
国子监的禀生、翰林院的翰林、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的风宪言官们,对墨子的雕像恨的咬咬切齿,恨不得冲进钦天监,彻底捣毁墨子的塑像,封驳陛下对墨子的崇圣。
他们斗争了,但是他们没有斗争到关键点上。
应该反对官厂,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摧毁墨子思想的根基。
兴安摇了摇头,笑着说道:“他们啊不敢,而且也不能,因为官厂有利于他们啊,这天大寒、地冰如镜的日子里,他们不烧煤炭?”
正统十四年八月,因为虏入,京畿不得不坚壁清野。
为了防止瓦剌人取木料制作攻城器械,于谦下令砍伐了顺天府几乎所有的木材,即便是无法砍伐,尽数焚毁。
那个秋天,整个京师始终弥漫在一种火烧火燎呛人的气味儿中。
十年树木,现在顺天府压根就没有木炭可以用,禀生举人进士风宪言官不用煤炭用什么?
冻死吗?
在冻死和舒舒服服的待在暖阁里,显然他们选择了后者。
“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朱祁钰忽然想起了心学里的这句话。
至善这件事,还是要从事物上出发。
没有物质基础谈道德,就是瞎扯淡,连文官都扯不出这种淡,因为他们也有生活。
朱祁钰打开了徐四七写的四火论。
徐四七识字,但是他的字并不好看,所以这本四火论,主要是翰林院、国子监,被处罚去劳动的进士、举人们写的。
事实上,国子监、翰林院的读书人,去石景厂做工,也是象征性的服苦役罢了。
石景厂们的工匠们,也不敢苛待他们,给读书人找点轻活儿,让他们干一干,多数是让他们在厂里做文书工作。
比如给工匠们上课、比如著书立传,总结工匠经验,写成书籍。
即便是这样,这些被罚了苦役的儒生们,也是怨声载道,说官厂让他们住了牛棚,吃了馊饭!是对读书人、对知识最大的不恭敬!
徐四七曾经专门为这件事申辩过,缇骑们悄悄走访调查过,通政司的七品参政议政朱祁钰,专门身穿常服,去看过,而且不止一次。
只不过是儒生矫揉造作罢了。
读书人和知识,在中原王朝历朝历代地位都很高,工匠们在他们眼里就是贱人。
在大明朝,成为秀才之后,就有见官不跪的特权,月给米六斗,这种社会地位,工匠苛刻的对待秀才举人?
工匠们领了劳动报酬,也是让孩子读书识字,考功名,这才是正途。
刘老七的四火论,总述了四种金属热处理的方式。
退火,随炉冷却,是不接触空气的冷却法,主要是转炉使用,而且不常用,在实际生产中,常用正火。
正火,就是空气冷却,是一种最常用、最普遍的冷却方法,正火钢材有一定的韧性,机械性能有所提高,比退火更加容易切削。
淬火,用水、油、融铅等物让钢材快速冷却,主要为了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常用于打造长短兵。
淬火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工匠们是什么都想试一试。
有工匠提议用五谷轮回的尿液淬火,然后整个车间弥漫着一种令人作呕的味道,那天整个车间都没人吃饭,那个味道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
刘老七第一次只拿到了头功牌,自然是有点不服气,他一直在潜心钻研,终于制备了一种簧钢。
这种簧钢可以大范围用于火铳的燧发装置之上,燧发火铳大规模列装成为可能。
簧钢的发明,正是跟热处理的第四种方式有关,回火。
回火,顾名思义,就是再加热工艺,目的是增加韧性。
铅融化后充当淬火液,钢料从铁炉之中拉出,在铅液中淬火,然后再将钢料加热到中等温,保温大约一个时辰,从炉子中取出来,再经过正火,也就是空气处理,得到簧钢。
回火的炉温很难控制,所以簧钢的产量并不是很多。
因为这种回火,温度很容易产生不可逆的回火脆性,只能回炉重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4/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