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9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0/2158


朱祁玉放下了茶杯说道:“他们自然是知道怕的,若是不知道怕,这会儿就该大闹起来了,而不是装湖涂。”
“船证现在管理严格,一张船证要不少的银币。”
“但是他们也不免担心,这船证日后会不会贬值,确切的说,他们不确信船证会不会如同大明宝钞一样,变得一文不值。”
“收租收习惯了,让他们去海上搏命他,自然是不乐意的。”
兴安恍然大悟,俯首说道:“陛下英明。”
朱祁玉继续说道:“其实最关键的是,皇叔说得好啊,官选官和世袭之间总是有一根桥梁互通有无,这地就是那根桥梁。”
“这占了地,就等于占据了生产资料,等于有了权势,宗族本身就是世袭罔替的,地没了,他还怎么世袭罔替?”
兴安恍然大悟,这第二条可能才是根本原因。
===第七百一十章
世世相保垂利无穷===
生产资料就是世袭的桥梁,在大明,土地就是最大的生产资料。
兴安确切的知道了陛下为何要对土地进行集体化农庄化,目的就是减少这种世袭制的危害。
相比较收租,出海贸易,会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
朱祁玉拿起了桌上的奏疏,处理着来自京师的政务。
沉翼沉不漏作为户部尚书,延续了户部一贯的、一毛不拔的特性,和计省一起,对大明的支出,进行了吹毛求疵的盘查。
一如往常的抱怨着以工代赈的庞大支出,一方面又在积极推动着以工代赈,因为沉翼也明白,要想富先修路,这路是必须要修的,但是昂贵的造价,也让沉不漏牢骚满腹。
“沉尚书作为师爷是极为合格的。”朱祁玉看着手中的奏疏感慨的说道。
沉翼在奏疏中提出了自己的谏言,他认为景泰通宝到御制银币之间需要新的货币,景泰通宝的价值太低,御制银币的价值太高。
换算到后世就是大明眼下的货币只有一百元和一分币,这显然是不符合货币规律的。
一枚御制银币等于七百枚景泰通宝。
既然要推行记账货币,就应该完善整个货币体系。
在这个基础上,沉翼希望增加大小钱以便民。
具体而言是增加面值为十的景泰通宝铜钱,这是小钱,再增加面值为一钱银的御制银币,这是大钱。
这样大明就有了铜钱、十枚面值铜钱、一钱银御制银币和一两御制银币。
朱祁玉最终朱批了沉翼的奏疏。
一钱银的御制银币,仍然含银七成,依旧可以吹响,依旧十分的精美,比御制银币小了一圈,但是一钱银的御制银币,朝廷和内帑的收益并非三成,而是两成半,因为成本增加了。
制造一枚一两的御制银币和一枚一钱的御制银币,所需要的工艺、工匠劳动时间都是一样的。
沉不漏一改往日的扣扣索索的性子,少赚钱也要方便百姓?
沉翼是大明的师爷,一切以朝廷的财政收入为主,这人属于典型的保守派,连朝廷有点赤字都无法接受。
朱祁玉想发行点国债,沉翼都扣扣索索,一副朝廷问百姓借钱,暴政虐政的车轱辘话一直说,还跟皇帝砍价到了五百万银币,说到底,沉翼就是不想付利息罢了。
沉翼赚钱小妙招,就在这十枚铜板面值的景泰通宝身上。
十枚铜板只是面值,其大小要大于景泰通宝,却远没有十倍,只是大了一圈,成本上涨了不到两成,面值却涨了十倍。
翻译翻译,就是铜制的小额大明宝钞。
李贤在南衙僭朝出仕的时候,曾经跟僭朝的主事孙忠、僭朝文武算过一笔账,就是维护一个朝廷的成本极其昂贵甚至是入不敷出。
但是贵有贵的好处,贵就有权力,发币权也是一种权力,只要大明百姓认可这个面值十枚铜钱的景泰通宝,大明的记账货币就跨出了一大步。
以大明朝眼下钱荒的状态,不计后果发行宝钞,百姓、商贾捏着鼻子也就忍了。
连盐引都拿出来当钱用的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们是不会挑挑拣拣的。
毕竟新大明宝钞精美无比,还能到宝源局承兑御制银币,实在不行也能到倭国换取倭银。
沉翼是个合格的师爷。
另外一位合格的师爷,大明工部尚书石璞,第七十二次上书乞骸骨致仕。
石璞年岁已高、精力不济,上次要到开封府治理黄河,就已经开始上书请旨致仕,但是朱祁玉一直以【石尚书看起来很有精神】给否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0/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