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21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42/2158


马欢摇头说道:“如果说要准备什么,那就记住一句话,陛下是对的。”
尹凡三世愕然,他万万没料到,会得到这样一句忠告。
“我记下了。”尹凡很是客气的说道。
马欢简单的通知之后,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转身离开,胡濙将事情交待了下来,马欢并没有刻意为之,太过刻意反而适得其反,而是换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办法。
尹凡一直申请前往四夷馆就学,到了那里,自然有人完成胡濙的交待。
大明作为众多藩属国的宗主国,如果去称赞一群尚未开化的蛮夷,实在是不合时宜,但是到了四夷馆这种都是蛮夷的地方,让蛮夷去称赞蛮夷,让蛮夷去拱火蛮夷,就变的合情合理起来。
大明皇帝朱祁玉知道后,只能说,读书人的心,比墨还要黑,比豺狼还要凶狠。
尹凡颇为兴奋的掏出了纸笔继续写着自己的游记:
来到大明京师已经月余,那个名字已经听到让人疲惫的陛下,在一个月前回到了顺天府,这位有趣的陛下一回来,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争论的议题是:大气是否有重量的问题。
这种争论,似乎不仅仅是关于真相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大明礼教化之事,反对的人似乎不仅仅在反对议题,而赞成的人,似乎也不仅仅在赞成议题。
这个议题本身变得不再重要,更像是在化之上,旧秩序和新秩序激烈冲突的缩影,若是在这个议题中得胜,那化之上的新时代,便会来临。
我认为这种激烈冲突是有益化的进步,正如大明皇帝所说的那般,理越辩越明。
随着实践派的人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了空气真的存在重量和重量必然带来的压强,结果越越来越清晰,守旧派正在败退,而那位在幕后的皇帝,似乎在等待某个时机,将这个议题以最有利于他的方式结束。
这位有趣的陛下,很擅长如此,即在每件事上获得最佳收益。
尹凡三世写到了这里,眉头紧蹙,而后继续写道:我的记录让人误会,这种谋求最佳收益,是为了实现皇帝的政治主张,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这也是这位皇帝被大多数人拥戴的原因。
据我所知,这位皇帝非常的节俭,并不喜欢奢侈。
尹凡三世没有记录皇帝陛下的大礼服只有一套这件事,在他看来,完全是以讹传讹。
从陛下回京之后,申请觐见,已经近一个月的时间,仍然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果然天下所有的官僚都是一个模样,办事缓慢而且规矩很多。
有几个好消息。
今天终于得到了大明礼部的回复,说是已经呈送陛下,仅仅是那些觐见的礼仪,都是让人非常头疼的事,礼部的人要求太过于严苛,我已经练习了半个月的时间,幸好,得到了允许觐见,练习的时间不算白费功夫。
我获得了前往四夷馆就学的机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希望可以学习到大明的长处,并且将这些长处带回莫斯科,建立一个稳定而长久的全俄王国。
大明对泰西同样的厌恶,大明皇帝迎娶了罗马帝国的嫡女埃来娜,并且孕育了一个皇子,这个皇子在法理上有罗马帝国和万王之王的继承权,如果他能够做到的话。
这样一来全俄王国和大明有一定的共同话题,日后全俄王国和大明的远征军、康国的和解,就有了些许的可能。
我不喜欢战争,我也不擅长战争。
尹凡停笔,看向了那巍峨的皇城,他对在大明的生活充满了向往,虽然四夷馆昂贵的学费,让他略微有些心疼,但是一想到可以学到东西,就变的轻松了许多。
大明四夷馆是专门面对外番设立的学堂,把原来国子监的外番安置其中,本来不收费,但是景泰年间起,四夷馆移至天津卫后,就开始收取每年等同于两万两白银的学费。
这笔昂贵的学费让尹凡的经费耗去了大半,但他因为出色的希腊语和拉丁语,得到了一个在尼古劳兹手下翻译罗马牍的机会。
这个机会在尹凡看来,比白银和黄金还要珍贵。
那些牍,是在罗马消亡之前,莫斯科大公国想都不敢想而又梦寐以求之物。
===第七百九十六章
盐碱地亩产千斤不切实际===
景泰十年八月初九,是乡试的时间,就是考取举人的时间,而这段时间朝中为了这块最肥美的蛋糕,争论不休。
在洪武,大明南北两京乡试的主考官规定用翰林官,各省则教官、耆儒兼用。
这完全是因为翰林朝中都不够用,连杨士奇都是察举制的受益者,洪武年间哪有那么多的翰林,京师都不够用。
什么叫耆儒?
由布政司和按察司会同巡按御史,在本省教官中,推举五十岁以下、三十岁以上,平日精通学、持身谦谨者充任。
什么程度算是精通?什么程度算是持身?
要知道考官大约等同于秋闱的裁判,而裁判的标准模湖不清,这给科场舞弊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在永乐年间,随着人口的恢复和人才积累,皇帝朱棣下旨,各省考官罢用耆儒,改用南北互斥的翰林,前往各省任提学官。
但是在正统二年,年仅十岁的朱祁镇下旨,复洪武旧制,各省仍用耆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42/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