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9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8/2158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是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胡濙的这段话并不复杂,其实就是说如何安心,就是孟子所说的求我,求外的区别,以及如何安心,如何立命。
“但是光安心又有何用呢?”朱祁钰叹息的说道:“王骥乃是文进士出身,他不懂孔孟之道吗?他不懂安心立命吗?道理大家都懂。”
“可是仍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行合一啊。”
朱祁钰通过和胡濙的奏对,终于发现了,问题出在哪里了!
知: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是一回事,行: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又是一回事了。
把知和行分成了两截,当成两回事,这不是瞎胡闹吗?
于谦和胡濙对视了一眼,陛下虽然无意间说了三句话,但是这三句话造道学士的眼中,那可是把心学,往前用力的推动了一大截!
“陛下景泰二年的榜眼刘昇,做了午时三刻刀下鬼,他不就是典型的知而不行吗?”于谦忽然想起了自己的那个同乡来。
刘昇,无论是于谦还是李贤,考校刘昇学问的时候,都是一等一的才学,可是却是只知道道理,却不知道如何去做。
知行合一,于谦似乎找到了一种解释社会现的方法论了。
朱祁钰摇头说道:“知行合一,何其难也?朕只能让他们言行合一。”
“说到做不到,逃到天涯海角,朕也要把他抓回来明正典刑!”
于谦忽然想到了一人俯首说道:“陛下,臣等忙于国事,无暇心学之事,倒是有一人对此颇有见地。”
“此人陈献章,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人士,正统十二年乡试第九,次年会试中副榜,入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会试名落孙山,如今仍在京师准备下次会试。”
朱祁钰眉头紧皱的说道:“陈献章?”
===第三百八十二章
左眼跳灾右眼跳灾===
朱祁钰认真的回想了下这个名字,陈献章,有岭南一人之称。
在很多人的话术中,大明是被困在了朱程理学中,出不来的一个朝代。
比如裹脚对妇女的压迫和残害,比如复古,崇尚周礼,讲究宗族礼法。比如保守,不思进取,不知天外有天,更是坐井观天等等。
其实殊不知,朱程理学在乾隆五年才被奉若瑰宝,成为显学。
乾隆五年,熊赐履上奏大肆鼓吹朱程理学,而后乾隆下诏曰:「朱程之学,得孔孟之心传,循之则为君子,悖之则为小人,为国家者由之则治。」
朱熹活在南宋初年,死于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自己活着的时候,就深陷「伪学魁首」的泥潭之中,不可自拔。
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抱着五百年前的朱程理学治国,这显然是开历史倒车,而且一开就是五百四十年。
大明的显学,其实是心学,应世之学,先有陈献章,后有湛若水,再有王阳明,心学显赫一直到了万历年间。
东林书院设立之时,东林党人甚嚣尘上,慎独之学,方才大行其道。
清代之学,迥与明殊。明儒之学,用以应世;清儒之学,用以保身。
清代用以保身的学问,和东林的慎独学问,师出同门,皆出朱熹学说。
所以朱祁钰看到的大明朝,和他印象里呆板的大明朝,是完全不同的。
至少在朱祁钰这个时候,还不是慎独学问,大行其道的时候。
于谦举荐了陈献章,是大明朝执掌心学牛耳之人,而且这陈献章还真是很有学问的人,带着大明心学往前走的人。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说道:“朕以为心学之说,譬之树木,这大明万民便是根,大明民生为枝叶,心学方为果。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最后有果。”
“不是先得了果,再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朱祁钰的意思是万民是根,万民生活是叶,最后的思想结晶才是果。
没有根哪来的果呢?
一如财经事务,没有空中楼阁那般。
胡濙叹服,俯首说道:“陛下之理,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朱祁钰摇头说道:“让陈献章暂时先在国子监上课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8/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