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2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7/2241


苏咏霖在洪武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正式下诏,废除西夏王国的存在,将西夏王国正式并入明国疆域之中,西夏故地设大明河西行省。
西夏王太后和西夏小国王因为谋反的罪名而被废黜原有的身份,将被罢黜一切待遇,废为庶人,
被带到中都来看守。
等这母子两人战战兢兢来到中都城的时候,
苏咏霖倒也没有为难他们。
苏咏霖决定把西夏王太后任氏送到中都第二纺织工场内工作,
进行劳动改造,今后不出意外,就让她在纺织工场内以一个工人的身份工作、退休,
过完平凡的一生。
而西夏小国王李纯保被改名为李纯,他今年刚好五岁,
是上学的年龄,
苏咏霖决定把他送到中都第三蒙学堂中,
和他的同龄人一起接受新式教育,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西夏参与谋反的勋贵、文官、武将将被全部处斩,
族人亲友按律问罪。
斩首的斩首,流放黑龙江行省的流放黑龙江行省,劳动改造的劳动改造。
一顿操作之后,
被任得敬和明国两次清洗之后还幸存下来的西夏旧统治阶层被一扫而空,
西夏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彻底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里,
不复存在。
西夏王国停止存在之后,
河西行省取而代之,河西之地经历数百年的割据状态之后,
终于回归到了它应该有的状态之中。
苏咏霖当即任命周琳为河西行尚书省参知政事,成为河西行省的行政长官,河西行省这个谋划已久的行政班子全部上任,
瞬间切换行政状态,其反应速度堪比南宋朝廷主战派和主和派政府之间的切换速度。
反正突出一个无缝切换。
因为所有的一切早就准备妥当,
明国接掌西夏政权之后基本上就是按照河西行省的要求来办的,所以西夏故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进入了河西行省状态。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农民、牧民因为提前受到了明国政策的照顾和复兴会基层组织的照顾,
早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西夏什么是故国了,对于西夏的消亡没有任何表示。
他们非常干脆直接的接受了他们一夜之间就成为明国子民的这件事情。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不反对,
西夏的上层又被成建制全部消灭掉,剩下一些小鱼小虾蹦跶不起来,本身也要靠明国的政策吃饭,当然也不会反对这样的事情。
所以西夏灭亡、河西行省建立这件事情在西夏民间基本上没有掀起什么波澜,两个月的平叛战争之后,洪武五年年初,河西行省风平浪静,
顺利实现了过渡。
大明国西北边陲的忧患彻底解除。
苏咏霖为河西行省提供了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和财政上的支持,调集了一批物资充实河西行省的府库,接下来,就要看河西行省是否能利用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重新打造一个塞上江南出来了。
反正周琳正式就任河西行省参知政事之后,
就拿出了斟酌已久的宁夏平原振兴计划和河套平原发展计划,还有紧随其后的环境整治计划。
为了配合黄河治理的宏观政策,河套平原与宁夏平原地区也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变。
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也需要把粗放式耕作经营之下受到一定损害的自然环境予以一定的修复,从源头地区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这一政策在明中央朝廷的研讨会上得到了称赞和通过。
苏咏霖签署命令准许实施,期待周琳可以在五年任期之中将他所期待的事情做到位,将河西行省的生产拉起来。
河西行省是未来进军西辽夺取西域的重要跳板,也是经营草原钳制草原力量的重要军事存在,其军事意义绝对不能放松。
西夏停止存在的档口,也是洪武五年来到的时候。
为了筹备第二次科举考试,苏咏霖暂时把精力都放在了这个方面,连神机营的回归和复训都没有分散他太多的精力。
===一千零一十
现在这就是公平===
大明国第二次科举考试是按照全新规定执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
比起带有旧时代色彩的洪武二年第一届科举考试,洪武五年的第二届科举考试才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
因为这是第一次完全按照自己规矩来的科举考试,是罢黜儒家学术作为官方认证学术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
已经被完全掌控的明国礼部完全按照苏咏霖的要求进行考试的筹备。
这一次科举考试比起上一次科举考试的条件要好得多,没有了内外部因素的掣肘,甚至于各地考场都已经建设的七七八八,行省、州和县的三级考试都已经有了明确的规章制度。
进入中都之后所进行的会试和殿试两场考试自然也不用多说,礼部直接包圆,全权负责。
大明国新一批的人才们跃跃欲试,准备通过这场考试证明自己的努力没有背叛自己。。
苏咏霖在洪武五年正月十五日召开的礼部考试会议上对这一次考试的情况做了一个基本了解。
洪武四年下半年,作为最终考试之前的选拔考试环节的县试、州试和省试已经完成,总人数超过三万的考生已经有大部分抵达了中都,等待着三月初一的会试和殿试。
而考生之中,人数最多的还是文科学子。
科举考试的改革至今不过四年,苏咏霖为了拓宽社会各个群体的上升途径,除却原有的科举科目之外,又开辟了理科、工科和法科三科的考试。
但是时间终究比较短,就算经过了对士大夫阶层的毁灭性打击,参加文科考试的士子的人数还是多余其余三科。
不过洪武二年的时候,其余三科考生加在一起还不到文科考生的百分之六十,到了洪武五年,这一数据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7/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