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5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6/2241


只是吴璘是武将,虽然是名义上的四川最高官员,可是朝廷不可能把行政权也交给吴璘,那吴璘岂不就等于是四川的土皇帝吗?
所以朝廷一般安排文官大员出任四川制置使或安抚使,那么在实际权力上,文官是可以压制住武将一头的,一如当初的王刚中。
然而当时川人都认为朝廷危机,不可能派新的文官长官过来了,明军又近在咫尺,所以只能依靠吴璘这位武将了。
吴璘是武将不假,但是他镇守四川数十年,屡立战功,在川蜀各地广有威望,且此时此刻明军兵临川蜀,大敌当前,武将比文官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大家感到安心。
于是各地官员不约而同派人前去寻找吴璘,希望他可以来主持大事。
吴璘在得知姚仲兵败秭归之后也是大惊失色。
川蜀三帅府,虽然以他为主,但是姚仲和王彦也是他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两人带着三分之二的川蜀军队出川作战,却被明军打的全军覆没,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释怀。
他一方面意识到明军强悍,且以川蜀现在的军力根本无法从东方抵抗明军的进攻,就算在北方,面对十万明军的威胁,也要依靠川北地形,需要军队完美执行他的预定战术才能抵抗明军入侵。
眼下川蜀军队兵力捉襟见肘,他有心拯救时局,却感觉自己独力难支。
再三思考之下,他找来了吴拱,命令吴拱暂代他的职位,统领两万大军镇守川北要道,防范明军入侵,且慎重警告吴拱,让他务必执行自己的既定策略,不得做出任何更改。
“若是川北有失,吾辈都死无葬身之地,你亦然,戒之,慎之,再也不要犯任何错误了。”
吴璘慎重警告吴拱。
在京沪战场一败涂地之后回到吴璘身边听用的吴拱躬身行礼,表示自己已经全部知道了,必然遵照吴璘的安排办事。
吴璘点了点头,然后便紧赶慢赶点兵一万随他南下。
路上路过险要关卡就留下一些士兵协助镇守,遇到险要地势也要留下军队驻守,以防明军入侵、吴拱兵败,这些布置至少能为他争取一些时间,迟滞明军进攻的步伐。
吴璘一边南下,一边以四川宣抚使的名义传令川蜀各地官府选派精壮兵丁前往成都集合,他也将率领精兵前往成都,在成都集结之后,就能够集中主力保卫川蜀之地了。
大敌当前,各地官府官员不敢懈怠,纷纷派遣本地精壮兵丁前往成都,人数不够的话那就使出吃奶的力气抓壮丁往成都送,总之能出多少力气就出多少力气。
谁也不想被明軍乾掉不是?
等吴璘抵達成都,各地送来的壮丁数量已经超过两万,十数天之后,壮丁数量已经超过三万。
随着壮丁而来的还有大量钱财和粮食等军用物资,对吴璘练兵有很大的帮助。
吴璘把这些壮丁打散重编,让自己麾下精干的军官们率领他们进行紧急操练,然后不断派人向东打探明军和川蜀之地之外的消息,了解天下大势。
之后吴璘和川蜀地区的官员们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不那么好的消息。
好消息是明军击溃姚仲之后貌似没有进一步进军川蜀的打算,只是在秭归地区驻军,停步不前,川蜀之地暂时没有什么危险。
这当然是好事。
但是紧随其后他们便得知明军兵临临安,包围临安,之后临安朝廷发生宫廷政变,以尚书右丞沈該为首的政变团队成功发动政变,将皇帝赵昚罢黜,立新皇帝赵惇。
之后临安朝廷和明国签订和平条约,放弃国号,放弃皇帝地位,放弃年号,放弃独立自主的国格,正式沦落为明国的属国。
皇帝成为国主,赵惇从大宋皇帝变成江南国主,地位堪比当年的南唐后主李煜。
后面还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如割地赔款之类的,反正大宋已经没了,现在还活着的是沈该主导的江南国,而不是大宋。
这一特殊情况让吴璘和川蜀地区的主要官员们猝不及防,目瞪口呆,好一阵子都没回过神来,完全接受不了。
===一千一百九十
吴璘想要统一号令===
虽然大家对赵昚不那么满意是真的,虽然大家对赵昚打不过明国还屡屡丢面子的鄙视是真的,但是赵昚至少不是个投降派。
赵昚到底还是努力挣扎过的,而且也是受过大家承认的正统统治者,正儿八经的皇帝,能力虽然不怎么样,可是意志还是坚强。
你沈该又是个什么东西?
你不过是个尚书右丞,居然背叛皇帝废黜皇帝还私自和明国媾和,以至于大宋连国号都没?
最开始知道这个消息时候,所有川蜀官员都出离的愤怒了,觉得沈该是个彻头彻尾的叛徒。
他背叛大宋,背叛皇帝,窃夺临安朝廷的控制权和明国媾和,是不可饶恕的。
他们要【兴王师,讨临安】、【惩处国贼,中兴大宋】。
口号喊的很响,川蜀之地的官员意志也是沸腾的,一度大有兴兵出川讨伐临安的架势。
但是作为主要负责人,吴璘的脑袋始终是清醒的。
他知道这个时候谈论什么讨伐国贼之类的完全只是口嗨而已,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若要真的实现什么事情,必须要先统一内部声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6/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