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7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03/2241


对于这些未开化、奉行丛林法则的族群来说,仁德,他们是不理解的,强大、不可战胜才是与他们交往的前提条件。
要想与他们和平共处并且在之后进行和平改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他们面前彰显自身武力的强大,感受到明国武力的强大之后,他们才会设想武力对抗之外的与明国的相处方法。
根据战前中都方面对川蜀南部少数居民聚居地区的研究和总结,基本上确定当地居住着吐蕃、僚人、羌人、乌蛮、白蛮、摩沙夷、土老蛮、西南诸洞蛮等等少数族群。
他们散布居住在蜀中平原以南各州和各羁縻统治区,在这些地区有较为广泛的势力范围。
南北两宋包括之前的历朝历代对他们主要实行羁縻统治,以他们原本的首脑为首脑,基本不设汉人官员。
他们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维持着一个时而和平时而互相对战的状态之中。
要说威胁,一定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更大一些,但是要说统治难度,西南各部蛮人绝对不遑多让。
相较于因为地势原因而和汉人有很多除了军事之外的往来的北方游牧民族,西南各蛮族因为交通艰难,很多蛮族几乎处在原始社会的状态之下,对中原汉文化的了解比北方民族更少。
因为互相之间的相爱相杀过于频繁,大家在历史上往往打成一片,交流十分频繁,所以各自民族文化风俗和语言的交融程度也更高一些。
于是奠定强大的基础之后,苏咏霖可以较为顺畅的对契丹人、党项人等大族群实施治理,并且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谅解。
可是轮到西南各蛮族部落,难度还真是不一般的大。
因为交通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中央王朝甚至对他们都不想接触,要不是因为统治触角伸到了那边,他们是真的不想花费时间和这群“山林野人”有什么来往。
先天的不足使得双方各自了解对方习俗和语言的人群数量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所以苏咏霖在当时的国务会议上提出,对西南各蛮族部落的政策最开始还是暂时延续南北两宋的羁縻统治制度,与他们暂且维持在一个他们熟悉且容易理解的状态,安抚他们,避免大规模动乱。
等明军在川蜀站稳脚跟,对川蜀人口精华地带的统治稳固了、生产恢复了、社会改造完成了,再腾出手来进行羁縻统治区的治理。
他设想要通过商贸往来的方式,用较为和谐的手段与他们进行交流,首先建立商业上的互信,建立经济往来,然后就可以修路,改善当地的交通环境。
经济和交通的前提有了,才能进一步进行政治上的行动。
而在文化方面,苏咏霖则建议通过【诸葛亮】这一双方都能接受的纽带进行文化方面的接触,通过对诸葛亮的尊奉和祭祀,寻找双方之间的共同点,从而获得这些蛮族部落的认同。
===一千二百八十七
西域之地咱们得有好几百年没有重回过了吧===
根据情报,中都朝廷得知西南各蛮族部落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对诸葛亮有崇拜和祭祀的行为。
甚至有些部落还把诸葛亮当作神明来祭祀,相当的尊崇诸葛亮,已然将其神化。
很多少数部落之所以愿意和成都平原上的汉人有所往来,主要也是因为对诸葛亮的崇拜。
苏咏霖是没有想到的。
当年诸葛亮治理蜀中时对南中地区的一定程度的介入与开发,居然可以对后来的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蛮族部落对他进行崇拜和祭祀活动。
这些部落或许不知道什么是汉文化,只是单纯的知道诸葛亮这个特殊的汉人,并且记得祖先流传下来的传说中诸葛亮为他们做过什么,怀着对诸葛亮的感激,一直祭祀他直到如今。
这从侧面也能证明当年诸葛亮的的确确为南中地区生活的人们做了很多很多好事,帮了他们很多很多,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所以才能被他们一直感念到如今。
当然了,这更能证明后来的统治者没有谁能有诸葛亮的才华与格局,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也就是诸葛亮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苏咏霖甚至想过要是当时的东汉还是统一状态,把诸葛亮放到南中地区做地方官员,给他军政权力,他一定能做出更加耀眼的成绩。
饶是如此,诸葛亮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也充分的显示出了效用,是明国撬动这一地区多年以来形成的羁縻统治格局的支点。
“倘若我们能从这个方面入手,继承诸葛武侯曾经的做法和志向,断绝后世用心险恶之政客那些错误的做法传承,便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成功治理。
我们的目标不是压迫,不是剥削,不是侵略,更不是占领,而是要将这一地区数以百万计的各部落族群真正纳入到大明这个大团体之中,实现自诸葛武侯之后就没有过的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治理。”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苏咏霖设计了很多办法。
比如联合一些与蜀中平原上的汉人进行商贸往来比较频繁的开放部落联合举行祭祀诸葛亮的祭典,把祭祀诸葛亮的祭典组织成双方互相交流接触并且平等贸易的超级商贸大会、超级大庙会之类的。
汉人和吐蕃人、羌人、僚人等等族群都可以在这场大型祭祀典礼上做生意,或者互相宣传本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换本民族的商品等等,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建立互信。
总而言之,明国应当摒弃诸葛亮之后多数中原王朝那种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态度,以平等、公平、互惠互利作为主要切入点,帮助他们进行生产的革新、文化的革新。
但凡能过上安稳日子,就没有几个人还会天天想着搞事情的。
而从明国自身的角度来看,西南地区虽然交通不便,但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比如铜矿。
且从地理位置来看,这里也是明国进一步经营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时候的大后方。
这里不安稳,也就很难谈及对东南亚地区的经营与管理。
所以明国国务会议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先强硬,后怀柔,让他们知道明军的强悍和不可战胜,然后再怀柔对待他们,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03/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