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7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41/2241


沈该亲自设宴邀请张栻赴宴,在宴会上夸赞张栻的勇敢和顽强。
他认为张栻这样一来,直接戳破了明国人强悍的外表皮,露出了他们色厉内荏的内部,说明江南国还远远没有到最后,完全还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可能,大家完全没有必要那么悲观。
明国人的让步说明了他们还想和杭州朝廷和平共处,暂时没有南下的打算。
所以,时间在我们这边!优势在我们这边!
张栻为我们立下了大功!要狠狠的表彰!
说实话,沈该其实不太愿意舍弃杭州跑路高丽,呆在杭州朝廷里他还有很大的权力,可以体会到行使权力的快感,但要是离开了杭州,他就只能成为一个无可奈何的避难者。
一个躲在其他国家生活的避难者,此后的余生都不敢露头露面了。
但凡多出一点点可以继续留在杭州做江南国首席执政的可能,他都想要抓住并且反手一个超级加倍。
杭州被攻破只能无奈跑路他国隐姓埋名做难民什么的不要啊!
大宋彻底灭亡而我成为一个亡国奴什么的,不要啊!
我还想继续当首相,我还想继续掌握权力为所欲为!
就算山河破碎只剩下一半,至少,让这样的局面再持续十年吧!
这是沈该最大的愿望了。
可惜,这个愿望是注定无法实现的。
因为正当他吹张栻吹得天花乱坠的时候,就在宴会进行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了。
洪武八年五月初四,历经五年之久的明国黄河改道工程正式成功。
奔腾着的黄河水顺着重新修缮之后的黄河故道一路向东,朝着东北方向进入山东行省境内,最后从山东行省的滨州入海。
经过整修之后的东汉故道完美的契合了黄河庞大的流量需求,给黄河提供了足够的河道,遂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频繁改道、频繁决口,使得两岸生民不得安生的历史。
苏咏霖亲眼见到了黄河改道的开始,并且紧张的等待着最后的消息。
当最后黄河水流通过预定河道顺利东流入海的消息传来之后,饶是他冷静的性格,也忍不住在欢呼雀跃的人群中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经过明国中原百姓千万人次历经五年的努力,在无数人为之付出辛劳的汗水之后,在海量物力财力砸进去之后,终于回归到了母亲河的本位上,结束它这被迫到来的【更年期】。
五月初四日那一天,开封城内彻夜狂欢,从苏咏霖到一个普通百姓,都因为这个消息而激动的无法入眠,于是当天夜里,开封城成为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不夜城。
没有经历过黄河决口、改道之苦的人很难想象到黄河治理成功的消息传来之后,黄泛区民众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狂欢。
数百年的提心吊胆,数十年的颠沛流离,数年的辛苦付出,一朝功成,那种狂喜的感觉真的是由内而外的迸发出来,根本控制不住。
素来冷静的田珪子也很苏咏霖一样根本不敢直接去山东,只能在开封等消息。
在得到成功的确切消息之后,田珪子直接瘫在了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息,不停的擦汗,心脏狂跳,脑袋一片空白,之后就除了傻笑什么也不知道了。
直到苏咏霖冲到他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之后,他才找回了自己的意识,一边大声嚎哭,一边紧紧抱住了苏咏霖。
当天晚上,田珪子和苏咏霖一样,也没睡觉。
在部下官员们的簇拥下,苏咏霖第一次喝了比较多的酒,第一次有了一点点喝醉的感觉,并且发表了相当激情洋溢的演说。
“自三百年前黄河逐步崩坏以来,中原黄泛区民众苦难深重,从来没有获得安生,旧王朝只顾着自己,从来不顾天下万民,眼看着黄河肆虐,百姓哀嚎,他们无动于衷!
而我们大明不能!大明把每一个人的命都看得无比重要,不管是皇帝,是官员,是士兵,是普通百姓,都一样重要,每个人的命都是命,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黄河必须要修!
刚开始决定修黄河的时候,我记得有不少人反对,说这太难了,这不可能,修黄河,要把大明朝给修亡国了,所以不能修,我说,我不信!我一定要修!要是修黄河都能把大明修亡国,那大明就活该亡国!
可事实证明,大明没有亡,黄河也修好了,大明也越来越强!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是对的!我们做了对的事情!我们把黄河修好了,我们让大明变得无比强盛!我们让无数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不仅大明不可战胜,你们!你们这些能用五年时间把肆虐三百年的黄河修回正轨的英雄的人民,也是不可战胜的!
我,大明皇帝,复兴会主席,苏咏霖,在这里宣告!黄河肆虐两岸带来无尽痛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三百年的苦难,到这里,结束了!!!”
===一千三百一十三
他笑的和孩子一样开心===
苏咏霖借着酒劲,在开封城头,面对满城不愿意入睡的人们,竭尽他的全部力量,吼出了他这辈子能吼出的最大的声音。
他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听到了他所说的全部内容,或许这个声音太小了,传不到太远的地方,没有麦克风实在是让他很不爽,他很想找回当年做麦霸的感觉。
但是或许是他真的喊出了最大的声音,所以开封人回馈给他的声音,大概是能够让他耳鸣且暂时听不到任何声音的等级。
之后他断片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41/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