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7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56/2241


国旗草案征集令下达之后,到六月中旬,苏咏霖正式对张越景、赵玉成下令,要第一兵团和第七兵团进行战术准备,主力进攻军队开始进入战备状态。
驻军在杭州城外的周至所部也得到了苏咏霖的密令,要求他们竭力协助苏长生、张栻,尽可能实现对杭州的占领。
苏咏霖自己从六月二十日开始亲自视察刚刚组建完成的神机第二营,他进驻军营整整三天,亲自指导部分士兵使用火器,看他们操练对火炮的使用和与肉搏军队的联合作战技术。
六月二十五日,苏咏霖下令调集虎贲禁卫军第一师和第四兵团第十军这两支部队,将他们聚集在中都近郊展开全面战备。
然后苏咏霖开始布置自己南征之后的中都政局,做了一系列的布置,安排了很多事情。
他还把辛弃疾留下,让辛弃疾盯紧北面草原,以防草原上的某些人因为苏咏霖南征、长期不在中都而产生某些不该有的幻想。
汪古部和塔塔儿部暂时是可以相信的,因为他们和明国的商贸往来日渐紧密,内部也被明国的密探渗透的差不多了。
但是更北边的草原上还有数量繁多的草原部落,他们的行动可不受制约,难说他们会不会有什么特别行动,不可不防。
留下辛弃疾坐镇中都,苏咏霖才能放心的南下。
六月二十八日,苏咏霖正式下达战区动员令,下令战区各行政官员按照大明战争动员法动员当地民众加入民夫队伍,在战争发起之前完成动员准备,命令一旦下达,就要立刻开始战争。
六月二十九日,苏咏霖亲自投入到了中都地区、山东地区和两淮地区的战争动员命令当中,亲自负责了一些动员方面的调令,且要求枢密院对各地军事仓库进行全方位的检查。
六月三十日,苏咏霖下令给朝廷吏部、中都复兴会组织部,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的、精干的各级官员、复兴会员组织起来,等江南一旦完成占领之后,就要立刻推进江南的全面的土地改革。
七月初一,苏咏霖下令给中都司法三司,要求司法三司准备组建实力强大的联合司法队准备跟随他一起南下,在占领杭州之后对江南国官僚权贵展开全面审讯。
七月初二,苏咏霖下令参谋总部调派优秀作战参谋团队前往各参展军队当中担任参谋长的职位,预备给各部队提供足够的战术指导。
七月初三,苏咏霖下令中都朝廷和复兴会总部进入战时状态。
七月初四,苏咏霖离开中都城进入军队之中,换下皇帝服饰,穿上军装,担任此番南下灭宋战役总指挥一职,开始履行自己战役总指挥的职权,和士兵同吃同住,并亲自监管虎贲第一师的训练内容。
七月十四,苏咏霖主持召开大军内部的大比武活动,至七月二十日结束,全军的战斗热情被调整到最高,士气昂扬。
七月二十一日,苏咏霖得到汇报,称从中都到两淮地区的进军路线已经准备妥当,于是苏咏霖于七月二十二日召开全军誓师大会。
他在誓师大会上进行演讲,公开声称这是自【前唐安史之乱以来】中华大地再度归于一统的实质性战争。
他公开声称自安史之乱以后,全国范围内就没有实现过实质上的统一。
前唐灭亡之后,从五代十国一直到目前,都处在一个实质上的分裂、战国状态之中。
唐亡之前便是遍地节度使,遍地都是草头王,唐中央政令不出长安城,节度使们拥兵自重,谁也不理睬长安朝廷。
唐亡之后更是五代十国纷乱不休,处处杀机,处处血孽,天下罹难,生灵涂炭。
好不容易出了柴荣、赵匡胤这两位算是不错的军事强人,似乎看到了大一统的曙光。
结果天不与中原,两人先后去世,继承者赵光义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手上功夫却只有一招驴车飘移堪称无双,宋人无力平定天下,遂使天下分崩离析。
燕云、辽东,河西,大理,南越李朝,原本都属于华夏版图,但是宋人并不能控制这些地方。
所以南北宋根本不是什么统一政权,而是割据政权,他们连传统的华夏十三州都没有全部统一过,实在是拉垮的要命。
这种王朝,也好意思自称天命吗?
什么狗屁的天命,从来没有天命,就是一群厚颜无耻妄自尊大的蠢货在华夏神州上使劲儿的折腾,害苦了黎民百姓,害苦了天下英雄。
而今日,我,苏咏霖,就要将这一切彻底终结。
苏咏霖在点将台上喊出了自己心中的志向。
我要让华夏十三州恢复一统,我要让前唐、前汉曾经拥有过的疆土也走向一统。
但凡是我们的,全都要拿回来,告诉那些窃取者,我们不是忘了,我们只是暂时腾不出手!
作为前代历史的继承者,这是我们的使命。
而作为革命者,我们更大的使命是革命,是解放,是消除一切不平等!
消灭所有的上等人,使得所有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摆脱这一切,使得他们都展露笑颜,真正的活成人样子!
他们应该有钱花,他们应该有粮食吃,他们应该有衣服穿,他们应该有知识可以学!
我们要让历史的遗憾得到修复,宣誓我们作为血脉继承者的优秀。
我们还要让历史的罪恶得以清算,宣誓我们作为革命者的坚定!
苏咏霖在这次的演说中将明国的国家战略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且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凝练成了一句精髓式的口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56/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