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9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6/2241


自四月第三兵团发动第二次北伐之后,苏咏霖就在关注着北伐的消息。
一开始传来的消息并不乐观,主要是草原茫茫,找不到敌人,大军不断向北行军,却找不到有价值的敌人,物资损耗比较大,前进难度也渐渐变大。
当时即有人建议撤退了,认为继续下去意义不大,没什么太大的作用,敌人说不定已经跑到了军队追击不到的地方。
但是苏咏霖没有答应,鼓励韩景珪继续北伐,一定要实现战略目标,一定要打到北海去。
于是北伐军继续北上,终于发现了一波小规模的部落驻地。
一个冲锋,韩景珪打了第二次北伐的第一场胜利,然后抓了不少俘虏,再通过对俘虏的审讯,搞清楚了他们一直都在搜寻的敌人的方位。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韩景珪传消息给同样北上索敌的钟学民,两支军队齐头并进,遂于五月中旬在北海之畔发现十余万林中部落族群栖息于此。
他们在这里依靠相对丰美的水草资源生活,目前来看勉强还能生存下去。
而且很显然,这些人没料到明军会出现在这里,面对明军的突然袭击,他们慌乱之下仓促抵抗,却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
一场大战,明军骑兵再度大获全胜,杀死抵抗者五千余,余者全数俘获,还获得了二十余万牛羊,取得了一场不错的胜利。
但是从他们所拥有的财物来看,这显然是一群落魄之人,这些牛羊马等牲畜就算尽力繁殖,也根本不可能让他们熬过今年寒冬,等今年寒冬时节,他们必然继续南下,以求生路。
但是现在就被明军消灭掉了,等于解决了今年冬天的隐患。
接着根据审讯结果,韩景珪和钟学民得知更西边的位置还有一些部落聚居,规模不小,更加富裕。
去年大部分林中部落的人决定南下的时候他们没有跟着走,而是一路往西,据说抢了不少好东西,今年又回来了。
不错,这卖的一手好队友,效果那是相当的不错。
钟学民率领五千铁骑星夜奔驰前往,一鼓作气大破该部落联盟,杀死敌军四千余,俘获八万余众,缴获牛羊四十余万,可见其富庶。
洪武十年五月十九日,韩景珪和钟学民在北海之畔立下大明国界碑,宣示北海属于大明疆域,归属大明统辖。
接着,他们又在国界碑边上竖起了旗杆,升起了大明国旗,让大明国旗飘扬在北海之畔。
。:
===一千四百五十一
南洋探险大发现===
在北海驻军休整的时候,韩景珪和钟学民一起商量,打算在北海建立长期的巡逻骑兵制度,以确保大明对北海的实际拥有。
他们认为每个季度最好都派兵来北海巡逻,一旦发现有不明部落接近北海,就该警惕起来。
这寒冷的气候,一旦有什么部落接近北海,必然会进一步南下,进一步南下就会直接威胁到大明的边疆安稳,这是讲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明国国防政策所不愿意接受的。
但是考虑到路途遥远,长期的巡逻骑兵制度估计会造成不小的军费支出,也不知道枢密院和参谋总部会不会批就是了。
不管怎么说,第二次北伐也算是获得了不错的战果,韩景珪和钟学民很快领兵从北海返回。
他们带着二十万俘虏和五十余万牛羊马,以及更大量的各类物资,一路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返回了大同。
这个消息很快被飞骑报告给中都。
苏咏霖得知北伐获胜的战况之后,非常高兴,对于俘获二十万人口还有五十多万牛羊马的消息之后,他更是高兴,下令给北伐军全军将士予以嘉奖和表彰,根据战功拟定升迁条目等等。
同时,韩景珪也成为继张越景和苏绝之后的大明第三位上柱国大将。
随后,苏咏霖得知韩景珪等人提出的北海巡逻骑兵制度。
对于这个制度,参谋总部在辛弃疾的支持下表示认同。
他们觉得北海那么远,如果没有有效的巡逻制度,占据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也不能及时知晓北部草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提前防备之类的。
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巡逻骑兵制度,就能提前发现一些军事威胁,从而占据战略主动。
而枢密院则从军事物资消耗的角度提出反对,认为北海本身更像是一种象征,距离华夏本土那么远的情况下想要彻底占据本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当作荣誉就可以。
大明当控制的草场已经足够了,不管养马还是养牛羊,都已经足够了。
而且无论之前历朝历代,能够做到大明这样对北方草原有几乎主宰的程度的,根本没有过,大明已经是开创了历史上的第一次。
数次大战,草原上几百万定时炸弹式的敌人已经被消灭的七七八八,再也不能对大明造成任何威胁了,大明北疆至少可以保证三五十年的安全。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巡逻机制,或许是一种浪费,大明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战略收缩的事情,以减少高额的军费支出。
主导军事问题的两大部门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争论,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做出决定的还是苏咏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6/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