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9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55/2241


曲先之战以后,陈启先在曲先当地停驻数日,等待主力的消息。
苏海生率领大军从沙州出击哈密力并且顺利攻克哈密力之后,就兵分两路,一路朝独山方向进攻,一路朝和州方向进攻。
现在和州这一路大军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而苏海生亲自统领的大军已经突破了仰吉八里,兵锋直指益离。
两路大军齐头并进,西州回鹘人并没有任何反抗之力。
而更南边的位置上,姜良平统领大军一路突破少量敌军的抵抗,兵锋直指斡端,一路上最大的敌人是自然环境与多变的气候。
至于东喀喇汗王国为主的敌对军事力量,实在不是什么能够阻挡他的因素。
明军虽然有着较为明确的对西域之地的认知,不过真正在这块土地上行军作战的时候,还是充分体会到了这里的环境严酷。
白天会比较热,晚上却变得很凉,而且干旱缺水,明军每一阶段的行军目标都要是前往下一个水源地取水补水,关键是要搞定补水问题,其他的都还可以稍微往后让让。
在这种环境下进军,的确是一种考验,这就更让苏海生等明军将领感受到汉人和唐人开辟西域疆土的不容易。
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比起来,生存在这些土地上的敌人则显得废拉不堪。
一开始明军还会对他们的进攻抱有警惕心理,怀疑他们能生存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之中,一定也非常善战,打起仗来肯定很勇猛,结果却是明军单方面吊打他们。
所以打着打着,明军将领们普遍产生了“独孤求败”的情绪。
他们觉得这一路打下来单方面吊打敌人实在是有点无趣,好不容易遇到敢于直接进攻他们的傻子,三两下就被明军外围行军护卫游骑兵们赶尽杀绝了。
打到后面,明军甚至沿途都无法遇到抵抗的敌军,好不容易抓到一两个舌头,一审问,得知大家都恐惧明军天威,全都往西边逃跑了,跑得超快,追都追不上。
东喀喇汗王国那些所谓精锐善战的军队在明军面前就和纸糊的一样,根本阻挡不了明军前进的步伐。
于是苏海生和姜良平几乎同时产生了莫名复杂的情绪。
明军有着严格的训练条例,参军之前都要按照统一的训练模式进行长时间的训练,考核通过之后才能正式参军入伍,所以每一个士兵都完全掌握了所属兵种的全部技能。
这就意味着哪怕只是新兵,也不是传统封建军队的所谓新兵能够抗衡的,他们掌握足够的军事技能,和一般人全然不同。
明军的实力已经强到了只需要军官们按部就班指挥军队碾压过去就能取胜的地步,只要一切按照军事教材里的标准规范来行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战争都能顺利解决掉。
只有剩下百分之五的战争需要发挥将领们的主观能动性,是考验将领们个人指挥艺术的时候,然而这场西域收复之战似乎也属于那百分之九十五教科书式的战争之中。
苏海生和姜良平由此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感慨。
他们联想到早期胜捷军和光复军的时代,那个时候,还是需要充分考虑将领个人指挥艺术的时候,苏咏霖在那个时候给他们秀了很多次个人指挥艺术,让他们心潮澎湃。
可是当他们渐渐成长起来并且独当一面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了他们所面对的敌人已经渐渐和他们有了越来越大的差距。
===一千四百五十八
西辽军队撤军了===
明军士兵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进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和军事考核,为的就是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去应付强敌。
可是他们现在却发现拥有强大战斗力之后,他们居然遇不到强敌了。
其实这也属于绝对的凡尔赛想法,因为强敌还是有的,西辽骑兵如果不是对抗明军,还是能发挥出很强的战斗力的。
比如在同一时间的西部战场上,由萧斡里剌统领的五万西辽精锐就把花剌子模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败逃。
花剌子模国军队由国内久负盛名的大将军阿牙儿别率领,集合七万军队的力量,竭尽全力对抗西辽军队,却依然不敌,在战斗中被西辽军队击溃。
阿牙儿别使出浑身解数,精锐尽出,甚至动用自己的精锐亲卫骑兵冲击西辽军阵,却依然不能改变局面,被西辽军队抓住,然后杀死。
七万花剌子模国的军队死的死,逃的逃,被俘获的被俘获,整一个凄凄惨惨戚戚,活着逃回首府的甚至不到三万人。
花剌子模国王伊勒阿尔斯兰心惊胆寒,守在国都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他眼看着西辽军队长驱直入,直接就要攻打他的首都把他给抓起来杀掉了,惊恐之下,他甚至都准备先杀自己的女人,再杀自己的儿子女儿,省得他们遭到西辽国的凌辱。
他麾下的大臣、将军们也是跑得跑,哭得哭,只有极少部分人还愿意留在阿尔斯兰身边保护他,这让他多少有点宽慰。
但是西辽军队距离他的首都只剩下五六天的距离,而他根本无法募集到足够的军队展开防御作战,这让他感到绝望。
然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十,阿尔斯兰忽然得知了一个让他有些错愕的消息。
西辽军队撤军了。
在距离花剌子模国首都只有三天距离的时候,西辽军队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撤军了,向着来时的道路一路猛冲。
仿佛他们的敌人不在花剌子模国首都,而在自己的后方,或者说就在他们的老巢。
这是怎么回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55/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