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20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3/2241


至此,在明国的顶层设计之中,人事权和军事指挥权不管是法理上还是实际上,都已经被革命势力完全掌控。
将两项极为重要的权力把控在手中,复兴会在朝中的存在感由此大大加深,甚至一跃而上,在某种意义上终结了自洪武初年复兴会成立以来朝廷为主、复兴会为辅的局面。
这是洪武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的下午,赶在新年到来之前由苏咏霖对外公布的上层建筑改革方案。
这次大改革,直接成就了洪武十二年开始的复兴会组织为主、朝廷各部门为辅的大明朝政局面。
而对于这一局面的实现,朝中的革命势力欢欣鼓舞,人人欢庆,庆祝着这场属于革命势力的伟大胜利。
心思阴暗的潜藏起来的反对者们如丧考妣,只觉得自己梦想追求的东西距离自己越来越远了,想要追求回到过去已经不可能了。
反动势力一败涂地,面对苏咏霖的庞大威望和习惯性的恐惧根本无法反抗,有心而无力。
未曾参与到复兴会组织当中的政治立场中立的普通官员们心情尚且平稳,但是他们也明显意识到在未来的明国政局当中,如果不能有一个复兴会员的身份,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出人头地了。
然而就现实问题来看,苏咏霖从洪武十年之后开始严控复兴会组织成员的数量和质量,想要加入复兴会已经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了。
洪武十年年末大考核之后,直接有五分之一数量的成员因为各种原因被踢出了复兴会组织,之后想要加入复兴会的人需要经历重重严格的考核,一点都不放松。
所以洪武十一年以来成功加入复兴会的新成员数量较之往年已经有了极大的减少,而试图加入进去的人却有增无减。
加入复兴会再也不像从前那么容易了。
比如洪武六年七年的时候,朝廷官吏、科举新人几乎是只要提交申请,就能去参加面试考核,面试考核更像是走个过场,只要参加,十之七八都能加入。
有些找到复兴会员推荐的人更是连面试考核都不需要,直接就能加入了。
苏咏霖得知以后大为愤怒,将复兴会组织部狠狠地收拾了一顿,然后收紧了入口,对于已经进入的人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考核,将不少混进来别有目的的人给赶了出去。
朝廷官吏和科举新人想要加入复兴会的可能就大大降低了。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复兴会组织在地方农村、地方工场还有军队当中对基层会员的接纳却显得相对积极,地方组织部甚至会主动前往这些人群中发展会员。
只是这些人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提高文化素养的道路还比较长,所以成功通过考核的人也不多。
于是复兴会会员人数的增长在这一时期变得较为缓慢,起伏不大。
最后,有人总结了,复兴会目前接纳新成员主要着眼于农民、工人和基层士兵群体,对于其他群体的接纳意愿则相对较低,对于非会员的朝廷官吏提交的申请则更加谨慎。
复兴会开始去除内部的不怀好意的投机者,转而全面拥抱基层劳动者,全面代表他们的利益。
。:
===一千五百二十一
他们已经没有优势===
复兴会不加掩饰的全面倒向基层劳动者的政策某些人非常为难、不爽。
比如早期出身于过去主动和苏咏霖合作而免遭清洗的旧官僚、旧地主士绅等传统文化家庭出身的通过科举考试和其他途径入仕的官吏们。
他们就感到为难,觉得前途不是很明朗。
他们虽然逃过了苏咏霖的三次大清洗,但是他们也失去了原先赖以为生的大量土地和佃户,不劳动也无法养活自己。
现在他们回到了家族早期创业起家的状态——耕读传家之中。
一边耕田种地,一边培养家族子弟读书。
当然了,大明国的耕读传家和其他朝代所谓的耕读传家相比,难度要低的多。
现代以前,供养一个脱产读书人对于任何国家的任何一户普通家庭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
脱产读书人不劳动,不生产,却一样要承担朝廷的部分赋税,比如针对人口的口赋,丁役等等,不仅如此,读书人还需要吃饭,需要日常花销。
不产出,只消耗,对于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家庭来说,就需要一家老小齐上阵,还需要一定量的土地,还需要风调雨顺不出大的灾难。
如此才能供养成功一个脱产读书人。
若要供养好几个的话,非地主豪绅之家不可。
要求十分苛刻,难度很高,一般农户根本做不到耕读传家,家里孩子八九岁就要下地劳动帮家里当廉价劳动力了,无力读书。
所以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帮助,比如政府的助学政策之类的,那么普通农民家乡要培养一个读书人,那就真的是天方夜谭了。
而很可惜的是,古代朝廷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读书人,统治者只需要【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把农民当作耗材来使用就可以了。
还助学?
笑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3/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