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4/2241


孔彦舟只能求神拜佛,祈祷上天保佑南宋不要出兵北上配合光复军。
南宋这边的情况其实挺复杂的。
一方面陈诚之得到了赵开山的通报之后,感到十分震惊,立刻将此事上达天听,让皇帝赵构知道。
赵构知道以后也很震惊,于是立刻找来宰辅大臣们进行商议。
光复军大起义在中原发展得更好了,如火如荼,赵开山不仅攻克了大名府,还打算进取南京路,攻克开封府。
他将以十万军队对开封府发起进攻,而进攻开封的时候,为了防止金军从边境调兵北上支援,他希望临安方面可以派兵支援他,牵制南京路的边防部队。
总而言之双方可以协力,一起攻克南京路,之后南宋方面如果想要开封府,他也非常愿意迎接赵官家回归旧都。
他还问了一句,赵官家是否思念故乡?
这话其实正常说来是有点不尊重赵构的,有点阴阳怪气的感觉。
但是赵构听了这话,却忍不住的想起了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开封。
那是一座非常繁华的城市,虽然在江北,却有着江南都无法比拟的繁荣与昌盛。
人口繁多,商业繁荣,整座城市从日出到日落再到深夜时分都能看到人流,是一座不夜城。
那座城市里的羊肉料理真的非常好吃,好吃到了几十年过去赵构依然无法忘怀的地步。
临安的羊肉虽然也是顶级厨师做出来的,也很好吃,但是无论如何都吃不到当年的那个味道了。
他在那里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对于那座城市怀有深切的感情。
当然,这种感情自然是无法超越求生欲望的,所以当求生欲占据高峰的时候,无论宗泽怎么呼喊,他都不会回到那里。
宗泽喊得声嘶力竭,喊到了吐血而亡,他也不为所动。
他早已被吓破了胆,吓出了心理阴影,开封是他跨越不过的心障,他想回去,但是他不敢。
他矛盾到了极点,几乎矛盾出了人格分裂,每当他想要做点什么的时候,就会左右互搏,然后选择安于现状,什么改变也不会做出。
简而言之,赵构安于现状,只想随波逐流,不敢再做出任何会影响现状的决策,不敢背锅,不愿背锅。
只要安安稳稳的,就好了。
任何试图打破现状给他找麻烦的人,都是他所不喜欢的。
而这,是陈康伯非常不赞同的。
===二百七十八
北伐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陈康伯历来是个坚定的主战派、反金斗士,他从来不会畏惧金人。
但是他同样也不能理解那些畏惧金人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他不能理解那些胆怯者,也就不能对症下药解决他们的软骨症,他不知道暴烈的手法并不能医治软骨症,只能加重病情。
他只是一味地要求北上,北上,还是北上。
于是他提出了动议。
“赵开山十万大军已经准备进攻开封了,金贼相当一部分兵力都被牵制住了,此时此刻如果不趁机北上夺回旧都,光复中原,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北上?”
软骨症重症患者汤思退还是老样子,坚决反对。
“赵开山能否成事暂且不说,金贼在边境的兵力并没有缩减,依然很强大,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赵开山根本没有威胁到开封金贼的根本,否则他们早就抽调边境军队回援了!”
陈康伯对汤思退的不懂装懂非常愤慨。
“金贼不动边境军队是因为惧怕,因为惧怕我大宋军队北上,所以才不敢动,他们不敢确定我大宋军队会不会北伐,如果他们确定大宋军队不北上,你看他们动不动!”
汤思退很不高兴,他决定摆事实讲道理。
“陈长卿,说来说去,你不就是想要北伐吗?但是你以为北伐就是你一张嘴说出两个字那么简单的事情?选择军队,调集人马,准备粮秣、军需、运输民夫、相关官员、主帅等等,你知道要花费多少功夫吗?
别的不说,单说北伐出兵人数,一旦北伐出兵,人数不可能少于三万,三万人的一场战事,朝廷就要支出三千万钱的军费!三千万!你知道朝廷要收回这三千万有多难吗?”
陈康伯据理力争,寸步不让。
“如果人人都和你一样打仗之前先把账目给算了,然后讨论该不该花那么多钱,天下就不会发生战事了!是,打仗是要花钱,但是我们花钱,是为了更多的人口、土地和收益!
大宋克服金贼南京路,夺回开封乃至于中原,那对于大宋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收益?多少万亩的良田,数千万的汉民,那可都是赋税的来源,你怎么就不考虑这个?”
汤思退冷笑一声。
“我就是考虑了这个才有此说,你当真觉得大宋北伐中原恢复故土,是真的可以给朝廷带来巨大收益的吗?别的我不说,我就问你一句,黄河怎么办?”
这话一出口,殿中君臣数人的面色都不太对劲。
陈康伯面色不对劲,陈诚之和王纶的面色也不对劲,连汤思退的“志同道合”的好搭档沈该都有点面色不对劲,更别提赵构了。
汤思退一句话把大家都不太愿意提起的事情给说出来了。
靖康年,东京留守杜充为了给自己争取逃命的时间而挖开了黄河大坝,导致黄河水泛滥成灾,一发不可收拾,并进一步促使黄河改道,舍弃故道,夺淮入海。
从此以后黄河水就变得极为暴躁不安,时常有泛滥。
伪齐控制时期就为此头疼不已,到了金国直接统治中原的时代,更是折腾的金国不得安生,为此支出了大量的钱财,每隔几年就要休整一次,每隔几年就要救灾一次。
金国也不是没有有见识的人提出彻底整修黄河的提案,也有过不错的方案,可以一口气把黄河整修到位,省的年年泛滥。
但是一来这方案花钱太多,国库承担不起。
二来金国政局一直不稳定,内斗频繁,外部呢,金廷始终担心南宋北伐夺回故地,所以也不太愿意彻底整修黄河。
黄河就那么放着。
金国都不愿意搞,南宋看着经过头疼脑热的样子,就更不想去接盘了。
可以说黄河这个烂摊子是南宋上下绝对不想去触碰的存在。
回归中原当然好,一个和平稳定的中原当然方便他们回去剥削,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可如果说得到的中原并不是和平稳定的,而是灾荒四起水患频繁的四战之地,那么他们自然要好好的寻思寻思,收回中原之后,能不能负担得起治理中原的成本。
在这个南方读书人为主导的朝廷里,恢复中原就意味着南方地主豪强要大规模给中原输血,要花费大量钱财恢复中原地区的生产力。
而能否回收好处还在两可之间。
这绝对是利于国家的,但是并不利于南方地主豪强。
大家非亲非故,根本也不认识,素来也没什么交往,为什么要我出那么多钱帮你恢复家乡呢?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一旦收复中原,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肆虐的黄河水,必须要治理黄河,要把黄河治理的安安静静稳稳当当,否则就不能稳定的统治中原。
而金国人费了那么多事儿也没能治理好黄河,这个时候南宋回去接那个烂摊子,值得吗?
且不说值不值得,真要到了那个地步,出钱的是谁啊?
这不仅仅是个政治问题,更不是个军事问题,而是个经济问题,很要命的经济问题。
汤思退的话其实就是主流意见,而陈康伯是彻头彻尾的非主流,是在主战派之中都很少见、也不受待见的北伐派思想。
这下可好,陈康伯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他心中悲愤,恼火的瞪了汤思退好一会儿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最后还是陈诚之站出来打圆场。
“恢复中原,还于旧都,这对于大宋来说当然是好事,沦陷的旧国土如果可以恢复,官家还于旧都,毫无疑问是利大于弊的,不过考虑到中原实际的情况,或许还有待商榷,但是……”
赵构瞟了一眼陈诚之,感觉他还有话要说。
“但是什么?陈卿,但说无妨。”
“是。”
陈诚之开口道“臣以为,就算朝廷还没有那个预算能整修黄河,赵开山占据南京路,也好过金人占据南京路,如是我朝能出兵帮他占据南京路,就更好。
而且这赵开山到底也是我朝封官,就算只是名义上的,官家以大义名分也能制衡他,他在北,就能有人为我朝挡灾了,金人若要南下,也绝非易事,官家以为呢?”
陈诚之这样说,倒是让赵构开始思考这其中的利弊。
金国在南京路驻有军队,这对于南宋来说始终是一种威胁,打不打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
就眼下来看,如果赵开山可以在北方和金国形成对峙的局面,把南宋和金国隔离开,那么对于南宋来说,那就是多了一道屏障。
难道不是好事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4/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