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2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3/2241


赵开山病倒了,光复军内人心惶惶,人人都产生了【万一赵开山再也起不来了光复军该怎么办】的危险想法。
大家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每个人脸上都是茫然无措。
好不容易等到赵开山睁开眼睛稍微清醒一些,光复军的重要将领们赶快齐聚一堂,询问赵开山该怎么办,他不能办事了,光复军又该听谁的。
赵开山虚弱无力,说不出话来,看着赵玉成也在他床边,就费着劲儿指了指赵玉成,然后就又昏迷过去了。
大家明白了,赵开山这是要赵玉成暂时代政,把光复军的旗帜打下去,等他养好病了就能继续带着大家折腾金国人去。
意思是这个意思,于是赵玉成就在赵开山病床前接下任命,担任起了代理领帅的职位。
大家都没什么不满意的,直接认同了。
名分是确定了,但是轮到执行层面,问题就来了。
赵玉成的确已经从军很久了,但是年龄太小,只有十九岁,而且没立下什么像模像样的功劳。
打过几次仗,小胜几次,小败也有几次,如果这算中规中矩的话,最要命的就是一次大败,败掉了当时背嵬军的一部分精锐,丢了军职,后来才重新被任命为指挥官。
那次大败带给赵玉成的影响很大,让他的军事水平受到广泛质疑,直到如今也没有好转,大家谈起领帅之子都会想到赵玉成之前的一场大败。
没有军事功绩,在光复军这个军事团体内当然就站不稳脚跟了。
不过赵玉成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他认为赵开山把这个职位暂时让他做,那他就老老实实做下去,总归要做出点成绩。
赵开山掌权期间做了很多对于光复军来说并不太好的事情,赵开山自己不知道,但是身处军队内部的赵玉成却十分清楚。
他知道赵开山的部分政策对光复军还有民间的伤害很大,应该要修正,否则光复军绝对走不长,也会失掉民心。
借此机会,赵玉成打算做点什么,扭转一下光复军不断走下坡路的局面,把光复军带回正道。
于是在赵开山昏睡的时候,赵玉成召集一群军事将领决定召开一次会议商讨之后的光复军走向。
在会议上,赵玉成主动发言,决定对于赵开山掌权时期犯下的一些错误进行修正。
赵玉成的思想受苏咏霖的影响比较大。
一直以来,赵玉成都在坚持和苏咏霖通信,将自己的疑惑向苏咏霖询问,寻求解答。
于是在军事政治思想方面,受到苏咏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逐渐接受了苏咏霖关于光复军起义必须要依托底层民众的思想。
他开始认为光复军不应该单纯依靠地主豪强,也应该把政策向农民和流民倾斜,将光复军的部分战果分配给农民,以此调动农民和流民们对起义的积极性。
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光复军目前越来越严重的征兵难问题。
赵开山之前强征兵员和花钱向地主豪强买兵员的情况被赵玉成看在眼里,他非常不赞同这样不可持续的模式,觉得光复军必须要建立一个稳固可靠的征兵模式。
仅仅只是募兵,现在已经不行了。
“兵源来自于百姓,而百姓为什么要跟随光复军作战呢?我以为第一是对于金国女真人的痛恨,第二就是可以得到战果,获得土地、钱财,但是之前,我们并没有很好地满足百姓的需求。
招募他们参军,只是给简单的兵饷和食物,甚至于有些时候连兵饷和简单的食物都不能给到位,战胜之后只能得到少量赏金,战死之后也只能得到少量抚恤金,得不到土地。
这对于百姓而言,是相当失望的一件事情,于是我们就发现现在征兵越来越困难,乃至于需要用强制方法征兵,大伤民心。
民心一旦失去,就会失去兵源,这对光复军来说危险太大了,试想如果我们可以把从金人手里缴获的土地赏给普通百姓一部分,他们如何不会积极参军呢?”
会议上,赵玉成给出了自己解决征兵难问题的方案,并且进一步要求贯彻落实。
他主张把征战以来从金国官府、女真人地主手里夺取的公家土地分出一部分授予为光复军出力的平民百姓,让他们得到土地的赏赐,得到起义的红利。
如此,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并且借此增加可以收取赋税的土地数量和户口,让光复军的后勤更加给力。
他要统计一下光复军实际掌握的公田数量和辖区内没有获得土地的人口数量,进行一次总的审查,然后就进行授田行动。
当然,如果发现公田有被侵占的情况,就要追回,还要治罪。
这一提议被放到了台面上来说,一时间让与会众人的表情都有点不对劲。
要说获得起义红利最多的人是谁,那在座的诸位显然都各自有份。
不说战前就已经是赵家人的赵氏宗亲们,他们个个都是富得流油,就算是李啸、陈乔山等战前只是赵开山身边精英打手的这帮人,现在至少也有个几千亩土地的产业。
赵开山对于赵家自己人还是不吝啬的,每次打完胜仗都会赏赐给部下土地、钱财、仆人等等,哪怕是个清廉如水的清官,在赵开山手底下也能轻而易举地积累起比较大的产业。
这都是正正当当的合法收入。
而且在他当了领帅、有了更大的权力欲望之后,在土地和钱财方面就看的比较淡,更看重的是权势和地位,而不会死扣着几亩土地不放手。
于是对于公田的侵占在赵开山看来甚至不算是个事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过去了。
反正只要他赵开山自己是拥有土地产业最大的大地主,这就够了。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家都不太干净。
真要把赵玉成的政策贯彻落实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上是没有问题的。
===三百零八
薛定谔的公田===
赵开山统治区之中,打下来的地盘是很有讲究的。
战争前,当地经济生态是地主乡绅占一部分,猛安谋克户占一部分,官府管理之下的平民百姓自耕农占一部分。
这种结构模式勉强维持着三方面的平衡关系。
战后,大家驱逐了猛安谋克户,这部分土地就空出来了。
而在战乱之中,地主乡绅和平民百姓自耕农也难免会受到一些损失,乱军之中刀剑无眼,谁死了那也只能自认倒霉。
于是就又空出来一部分土地。
这两部分土地加起来就是光复军的战利品。
对于这些战利品,最开始赵开山不曾在意该怎么分,只是按照很原始的约定俗成来搞,谁打下来的就归谁。
你打下来归你,我打下来归我,咱们互不相欠,你继续听我的命令,我也不会额外给你什么,就这样各顾各的。
不仅是其他部将,赵开山自己也会很愉快的带头抢占土地、农庄、佃户,吃相相当凶猛。
还不止是赵开山自己,还有赵氏家族的其余人,也是一拥而上抢占土地。
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吃到起义红利的整个赵氏拥有土地数量扩张到了二十余万亩,佃户数量也翻了好几番,吃的脑满肠肥。
后来起义步入正轨,苏咏霖认为这不是正常现象,认为光复军不应该做这种土匪一样的事情,于是劝说赵开山让他不能这样搞,否则迟早把光复军带进沟里。
赵开山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在苏咏霖的主持下,赵开山颁布了一个光复军统治区的公田制度。
意思很简单,打下来的无主土地都是公田,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占有,而要在战争之后进行充分的统计,然后由起义领袖根据大家的战功统一分配。
战功大的得到的就多,战功小的得到的就少。
每个立功的人每次立功所能得到的土地都是有上限的,上限过了之后就不再授予,不能无限度的叠加。
这样等战功土地结算完了之后,在公田账目上还能结余一部分土地,这部分土地就会以户口为单位,计算劳动力数量,授予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平民百姓。
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耕种,让他们安居乐业,免除一定时间内的赋税,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然后再缴纳赋税,从而成为光复军忠实的拥趸。
由此,就能慢慢的把光复军统治区内的经济秩序建立起来。
这是苏咏霖按照当时光复军的实际情况为赵开山设计的一套制度,满足了立功者的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底层百姓的利益,让大家都能分到起义红利。
如果可以运行下去,那么对光复军的前进是很有意义的。
可惜天不遂人愿,这套制度刚制定完毕没多久,苏咏霖就和孙子义一起被赵开山排挤了,出去独立发展了。
于是打一开始这套制度就是徒有其表,空有一个壳子,没有实际的内在。
有制度,没人愿意执行,也没人愿意真正的遵守。
谁愿意对着自己动刀子,从自己身上割肉给别人吃呢?
这种人要么就是在搞庞氏骗局,要么就是无产阶级革命者。
赵开山等人二者都不是,只是单纯的地主,只对土地和权势感兴趣,当然不会对自己开刀。
起义之后,赵开山对于当地的地主乡绅们自然是秋毫无犯,对于帮忙的还要拉拢进来,大家一起分猛安谋克户所占据的那点好处。
底层百姓完全被忽略了,能进入军队当兵吃粮就已经是他们最好的待遇了。
而且有些时候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打下来的公田如果数量不够,不能填满他们的欲望,就需要把平民百姓的土地再拿过来一部分,用以满足他们自己的欲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3/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