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2241


这是真的在用农民管理农民,大家客客气气商量事情,有什么重大问题,就召开村民大会一起商量,让每个人都知道村子里发生什么,要做什么,以及他们个人该如何做。
没人骑在他们脑袋上拉屎撒尿为所欲为。
特派员们面带春风,言语和煦,没有架子。
军队进入村庄就没有带着兵器的,衣着整洁,面貌整洁,进了村庄就来帮着干活儿,一分钱也没要大家的。
税收是大家一起商定的,把金国规定的苛捐杂税全部废除,只保留了最基础的田税,连人头税都被取消了。
农民们激动的眼泪水直往地上掉。
谁也不敢相信好日子居然就真的来了。
更别说农民们心里也清楚,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手上沾了金人的血,要是不跟着光复军一直走下去,情况会很不妙的。
别说到时候苛捐杂税要回来,那都是好的,最坏的情况是大家一起完蛋,整个村子都要被金人屠光。
他们绝对干得出来这样的事情。
于是乎利用前期打下的良好口碑,苏咏霖成功号召了一大批壮丁加入军队,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土地。
到四月十四日,有一千三百多名壮丁主动报名加入胜捷军。
用人之际,苏咏霖也没有过于顾及兵员素质。
所以除了一些身体的确不太适合上战场的之外,基本上来参军的都纳入了胜捷军之中,剩下来实在是素质不行的,就纳入火头军,做饭做菜总归是可以的。
如此,胜捷军就有了两千三百余名战斗兵员,人员扩充一倍多。
当然,这并不是问题。
人多了,那就改组军队,新设青龙营和玄武营两个营,调动白虎营和朱雀营的精英骨干基层军官进入青龙营和玄武营,快速把这两个新设单位的战斗力给带起来。
青龙营和玄武营这两个营也各是五百人的战斗兵,辅一成军就立刻开始了紧张的训练。
然后,利用本次作战缴获的战马,苏咏霖建立了一支三百人的骑兵部队,作为自己的亲军,给军号虎贲营。
一场战斗下来亲军数量增加十倍,真是可喜可贺。
当然,他缴获的战马远不止三百匹,而是超过了五百匹,只是眼下还没有那么多善于骑马的士兵可以作为骑兵征战。
苏咏霖的老底子三百一十七人倒是人人都会骑马,但是他们还有很多人要放置在其他的岗位上,骑兵只能重新训练。
当然好就好在马具齐全之后,训练骑兵也不会像马具不齐全的时代那样以年为单位才能稳稳骑在马上,现在骑在马上已经不是难事了。
至于骑兵的战斗技能,那就只能在战斗之中逐渐养成了。
作为起义军,整个光复军都不会有多么充足的练兵时间,战场就是练兵场。
听起来残酷,但是作为先天不足的起义者、造反者,只能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强大起来了。
话是如此,但是苏咏霖一路征战的缴获也十分丰厚。
正常的长枪战刀和盾牌就不说了,铠甲这种值钱货也缴获了一百多副,金国自己制造的神臂弓缴获了二百多张,普通弓弩缴获了五百多张。
于是苏咏霖优化了原先的军阵配置,开始大规模操练弓弩手,力求在军阵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
===五十
苏家的传统艺能===
四月十五日,苏咏霖把胜捷军总部驻地设置在了临沂县西北的黄井村里。
然后在黄井村外设置了练兵大营,开始有计划地训练部队。
时至今日,苏咏霖建军也不过一个月的时间,老兵和新兵之间的差距并不算大,伙食有保障的前提下,新兵是可以跟上老兵的训练节奏的。
至于伙食问题,苏咏霖专门找林景春问了。
他得知一路征战缴获的粮食数量很大,胜捷军两千三百人按照一天三顿的吃,吃上半年不成问题。
算上赵开山那边的口粮,能吃更久。
就算出了什么问题,胜捷军之前扫荡金人村寨获取了为数不少的财货,这些财货按照胜捷军军规全部归公,到时候缺什么直接用钱买,保证不会让士兵饿肚子。
总之一句话,胜捷军现在财大气粗,不缺吃穿。
苏咏霖很满意。
训练量既然大,就一定要多吃,要吃饱,还要尽可能的吃好,不然军队闹哗变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苏咏霖日日紧盯训练,亲自巡视军队的训练,也亲自提点刚刚被提拔的青龙营指挥使韩景珪、玄武营指挥使张越景。
两人也是原先核心集团出身,文化水平和军事素养都是足够的。
他们在沂州之战中担任排头,跟随苏咏霖冲锋陷阵立下军功,战后论功升职,被苏咏霖提拔起来担任新设立的两个营的指挥使。
因为初次担任这样的职位,苏咏霖对他们略有不放心,在巡视新兵训练之时亲自提点他们。
除此之外,针对金人的动向,苏咏霖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起事之前,苏咏霖就让苏隐带着不少人潜入沂州附近的几个州府观察官府的举动打听风声,主要是想看看讯息传递的速度和金国官府的反应速度,判断光复军还有多少时间。
讯息传递的速度中规中矩,不能算慢。
和平时期,各州都是有经济往来的,忽然间光复军暴动,其他州府想不知道也难。
所以就在四月十一日前后,沂州等州发生暴乱事件的消息已经在周边几个州府传递开了,民间有人议论,官府也有所察觉。
为了给义军争取更多的时间,苏隐就按照苏咏霖的命令,命令麾下的探子们发动传统艺能——瞒天过海。
贩私盐的时候,为了争夺市场或者打赢价格战,苏咏霖经常使用造谣的手段打击自己的竞争方,甚至可以用谣言摧毁一个私盐组织。
而现在,正是发挥这一传统艺能的好时机。
所谓三人成虎,谣言的威力有多可怕自然不必多说。
苏隐充分发挥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在兖州、滕州、泰安州、淄州和益都府一带散播关于造反的消息。
但不是散播沂州造反的消息。
而是散播南边的徐州有人造反、东边的登州莱州有人造反的消息,还散播更西边的大名府和北边的冀州有人造反的消息。
有一就有二,消息传来传去就传的非常奇怪。
最后什么南边宋国要起兵北伐了、契丹人造反要南下了、西夏军队进攻关中了、草原上的野蛮人突破防线入寇河北之类的消息都传出来了。
也不知道是哪家天才传扬出来的。
总之各种消息混杂在一起,不仅在民间流传起来,还传到了官方的耳朵里,极大地干扰了官方的视线,让官府以为很多地方都有人造反,顿时惶惶不安。
他们只能到处派人打听有什么具体的造反消息,好确定自己是不是安全的。
地方官府如此,针对山东最重要的军事机构统军司,那假情报散播的就更多了。
以此混淆益都统军司的视线,让他们不能专心侦查一处,而需要到处派人实地侦查才能得到准确的消息。
没有电报电话的时代,造反不容易,官军平叛也不容易,连最起码搞清楚什么地方有什么人造反,都需要专人骑马通报。
从光复军开始造反到官方重要部门知道这个消息是需要时间的,搞清楚光复军的规模和造反目标也需要时间。
调兵需要中央朝廷同意,否则不能调集大军平叛,这需要时间。
中央需要评估讯息然后下令出兵平叛,这需要时间。
平叛主帅人选、平叛大军集合、准备后勤物资等等也需要时间。
这一部分时间需求是建立在整个经过官僚组织高速高效运行且心无旁骛的理想状态之下。
而在现实状态之下,官僚组织内部的问题又会无限度的放大这一部分时间上的需求。
官员们本身的利益诉求,官员们本身的勇气和担当,官员们彼此之间的竞争或者友好关系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中央决策从颁布到执行的所有过程。
因为这些情况,金国地方的官军往往不能集合在一起发动对光复军的攻击,只能被动防守各自为战。
而光复军却能借此机会攻城略地发展自己,以人数优势取得战略优势。
所以在帝国真正的平叛大军集合并且抵达战场之前这一段时间内,官府相对于光复军来说绝对是弱势的。
这一情况也可以对应到其余历朝历代的起义事件之中。
很多起义军在起义之初都是一波操作猛如虎,把官军打的屁滚尿流,官军兵败如山倒,起义军的声势骤然壮大。
眼下,光复军也在走这条传统道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