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6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6/2241


一个被苏咏霖一句话带过的华点。
办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这……
是什么意思?
难道说苏咏霖打算培养专门的法学人才?
要另外办学?
教授的还不是传统儒家经典,而是法学相关的内容?
孔拯很在意这方面的问题,但是苏咏霖看上去没有深入讲解的意思,他也不敢现在就问,只能把疑惑藏在心底,准备之后在合适的时机询问。
行政和司法方面被苏咏霖确定下来之后,接着就是重头戏军事方面。
苏咏霖没有设置那个形同虚设的兵部,而是保留了枢密院,依然设置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不过把枢密院的职权限定在了日常军事管理和后勤管理方面,以及军队人员的升迁、奖惩,都由枢密院负责办理。
而真正的军事策划与军事指挥权则转移到了新设的部门参谋院当中。
参谋院将由军队内的参谋司扩充而成,所有人员都有军事经验,是从军队里晋升而来的,首脑是参谋总长和参谋副长,专司军事指挥。
现在的光复军将在未来改编成国家军队,五大兵团和禁卫虎贲军包括全部的军队部门都在编制上属于枢密院,但是真正的指挥权在参谋院,而枢密院和参谋院又直接向皇帝负责。
当然了,这种结果在众臣属看来没什么意外的。
苏咏霖本身就是光复军最早的创始者之一,后来的三巨头之一,更是在最后挽救光复军的救世主,现在的光复军是苏咏霖一手改组的。
军队方面本来就是苏咏霖个人为所欲为的环节,谁都没有想过能在军队方面和苏咏霖讨价还价,除非——他活腻了。
军队怎么安排,怎么设置,怎么培训,怎么作战,那都是苏咏霖可以一言决定的事情。
原因无他,因为他的功绩,他的威望,他的军事才能。
别说他,当年赵光义驴车漂移之前也都没有干出以文御武的事情。
当初的枢密院很多高官都是武将出身,干仗之前赵光义也是甩开文官政府,单独和枢密院商量,不跟文臣勾勾搭搭。
对于开国皇帝和拥有进取之心的皇帝,军队都是不容外人染指的存在,只要他们可以指挥,必然是他们自己来指挥。
但是如果皇帝本身是个无能之人,在军队里面失去了威望,社死了,那自然没什么好说的,各种手段都要用上,决不能让军队失控。
行政司法军事三个大头解决了,接下来一些边边角角的中央机构其实并不重要。
什么国史院、宣徽院、弘文院、集贤院、天文院、国子监等等机构的设置都仿照前朝,金宋都有,一脉相承,所以并不重要。
中央制度已经基本确定,接下来需要关注的是地方制度。
苏咏霖对地方制度进行了一番很大的变革。
首当其冲的就是【行尚书省】制度。
简而言之,苏咏霖要把金国时只是权宜之计的行尚书省制度变成定制,乃至于将其作为国家之下的一级行政区划,予以固定。
这番变动确实很大。
===五百九十三
新的国家不养吃白饭的废人===
苏咏霖提出的的行省改革计划,是对汉魏“行台”制度和金国“行尚书省”制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汉魏时期,尚书台成为中央实际决策机构,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制度,彰显中央的力量,有些地方不能解决的事情就会由中央派出专门工作组处理,称之为行台。
这一制度源远流长,但是到隋唐时期逐渐废止。
金国时因为频繁的军事行动,这一制度又被拿了出来,但是主要出现的原因多是因为军事问题,为了给执行公务的尚书省高官以军政实权,方便他行事,彰显中央权威。
此时的行尚书省并非定制,也不是地方行政区划,而是一种官署机构。
而苏咏霖的改革方案则不然。
他准备在在地方上以【行尚书省】的名义取代唐宋以来的道、路级建制,使之成为实实在在的地方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而不是道路等曾经的监察机构、后来的行政机构。
他打一开始就要把行尚书省变成确切的一级行政机构,行尚书省主要负责承接中央尚书省的政令,对地方行政进行管理。
看到这个地方,众臣属心中凛然。
苏咏霖对此的解释还是很有他个人的风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6/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