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666部分在线阅读
关中地区黄河水流速度较快,冲刷力度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把大量泥沙送到中下游地段沉积,则河床越来越高,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地上河,这二者之间,可不是三五年的关系。”
苏咏霖看着众人差不多把苏海生的调查报告看的差不多了,就做了总结发言。
“所以,前朝治理黄河,治标不治本,纵使一时成功,总有水患复发之时,而我朝治理黄河,需要对根本动手,不仅要让黄河改回故道,更要在关中之地和沉积泥沙打一场决战。”
赵作良翻看完了这份报告,深感震撼,又听闻苏咏霖的决战之说,忙问道:“敢问陛下,决战是何意?”
“四个字,退耕还林。”
苏咏霖敲击着桌面,把这四个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说了出来。
群臣对此感到十分惊讶。
退耕还林四个字很好解释,意思就是把耕地退了,变成树林,还给大自然,这很好理解。
但是这四个字在讲究农业生产和吃饱饭的当下,可谓是相当的政治不正确,而提出者偏偏是代表着政治正确的大明皇帝。
民政部左侍郎陈吉昌忍不住了,站起来主动进言。
“陛下,退耕还林……此策或许太过震撼人心,若是公然宣布,恐引起轩然大波,于国不利,臣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六百三十
必须要向宋人讨一点费用===
引起争议是一定的,但是轩然大波则未必。
苏咏霖是这样考虑的。
一来退耕还林面积有限,二来以自己所掌握的权势,想要强行推进这个政策还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所谓的轩然大波大抵是儒臣为了劝诫皇帝惯用的夸张性修辞手法。
比如皇帝修一座宫殿就能让民生凋敝之类的……
苏咏霖对这样的修辞手法很不高兴。
“什么轩然大波?”
苏咏霖摇头道:“若是不能恢复关中之地黄河两岸的植被,则关中之土将源源不断被带到河南、河北、山东之地,不断抬高各地河床,地上河会越来越高!
河床越高,则河水泛滥和决口的事情将发生的越来越多,沿岸生产将被不断破坏,粮食不断绝收,不断有人死去,陈侍郎,我问你,是退耕还林可怕,还是黄河决口可怕?”
苏咏霖把两个选项摆在了陈吉昌面前,陈吉昌想了一会儿,实在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只觉得两个选项都挺可怕的。
一个会直接死人,一个恐怕会造成社会上的动乱。
“陛下,二者恐怕都不是百姓愿意看到的,黄河决口固然可怕,但是失去耕种的土地,百姓恐怕会恐慌。”
他只能这样说。
苏咏霖还是摇头。
“退耕还林,还的有限,若是涉及百姓耕地,可以在其他地方予以补偿,国家掌握有公田,届时退耕多少,则给予多少补偿,朝廷甚至可以出钱、出土地,将关中之民迁移到地广人稀之地。”
苏咏霖宣布了自己的补偿政策。
不搞强制,因势利导,只要愿意退耕还林,大明绝不让你吃亏受罪。
数年战争与土地革命之后,大量地主贵族的丧生让苏咏霖手握大量闲置土地,现在正在积极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土地分配。
趁此机会,若是能把关中居民迁移一部分离开关中,对于挽回关中脆弱的生态系统来说,倒也不失为可行之策。
陈吉昌知道个中内幕,知道朝廷掌握有多少品质不错的土地,于是沉默了一会儿。
“陛下,虽然朝廷可以拨付土地和钱财,但是俗话说故土难离,百姓都是念旧的,不愿离开家乡,骤然要迁徙百姓,恐非百姓所愿,届时,不强制,恐怕不会有多少人愿意走,若要强制,难免引得民怨沸腾。”
“我知道,我全都知道。”
苏咏霖叹了口气,说道:“所以要提前研究该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劝诱更多的关中百姓离开,诸位,我知道这样做很难,但是我希望你们理解。
我们要有一个概念,一块土地能种出来的粮食是有限的,所以能养活的人也是有限的,有些地方可以毁林开荒,有些地方则不能。
关中已经不是曾经的天府之国了,它已经承载不了太多的人口了,继续下去,关中的土壤会越来越贫瘠,粮食产量会越来越低,我们会活生生毁掉关中和中原的,会遗祸后人的,咱们都是要在史书上被后人唾骂的。”
毁掉关中和中原,遗祸后人,被后人唾骂。
这种说法太沉重了。
群臣中只有极少数人,比如一直跟随苏咏霖地田珪子等人有如此的概念,知道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