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7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3/2241


很快,周至整合部队,指挥全军快速南下,兵锋直指山阳县。
根据宋军守江不守淮的战术特点,周至最开始判断淮南地没有强大的宋军部队防守。
不过三月二十一日晚,根据最新的情报显示,宋将刘錡并不认同宋廷的战略,屡次请求驻防淮南地,于是宋廷允许了他的战术行动。
据说刘錡已经开始率军渡江前往淮南,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战术布置。
但是就那么短短的一两天,刘錡就算能率军渡江,也来不及做出战术布置。
所以周至决定先发制人,快速出击,打刘錡一个措手不及。
大军主力集合之后还没出发一会儿,周至就得知先锋骑兵已经占据了山阳县——
宋军似乎不打算坚守山阳县,明军先锋还没有抵达的时候就撤走了,留下了一座完好无损的城池和满城百姓。
根据事后的了解,山阳县令和楚州刺史根本没有胆量和明军作战,宋军事先也没有在楚州大规模布置抵抗军队,刘錡的部队更是没影子。
所以得知明军开始渡河,山阳县的官僚们就忙不迭的向南逃命去了,根本没想过守城。
官老爷们一走,山阳县少量武装也全部逃跑了,连带着一些富户都跟着逃跑,生怕被牵连入战争之中死无葬身之地。
地主乡绅们能跑的都跑了,跑不了的就结寨自守,整个县城只剩下逃不走的满城普通百姓,被明军先锋包了饺子。
也幸亏他们遇到的是军纪严明的明军,周至留下一支小部队驻守山阳,接着打开山阳县的府库分发粮食,又张贴安民告示,讲明除了维持治安的部队之外其余部队皆不入城。
然后他就真的没有入城,而是火速率领军队继续南下了。
周至顺着运河水道一路南下,三月二十六日,明军先锋再次占据了无人防守的宝应县城。
宝应县城的情况基本上和山阳县一样,官老爷们和上等人们能跑的都跑了,剩下跑不掉的平头老百姓“等死”。
周至故技重施,安抚人心,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南下,而是一路杀入高邮军,于三月二十八日占据了高邮县,在高邮县休整了两日,一方面等等后勤部队,一方面也让军队、马匹多做休息。
与此同时,周至大量派出哨骑南下刺探扬州一带的宋军消息。
数日前,周至就得知刘錡决定率军防守淮南,扬州作为淮南重镇,刘錡麾下军队必然在扬州一带率先驻防,然后再往北。
虽然现在他们已经来不及这样做了,明军已经前进到高邮,已经占据了主动,宋军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死守扬州,保护南渡航线瓜洲渡,避免明军利用瓜洲渡前往江南。
很快,哨探传来消息,说他们发现了一支万人规模的宋军抢着赶着入驻了露筋镇,似乎有着向北进攻的态势。
周至得知后并不感到奇怪。
这段时间足够让刘錡知道明军已经开始行动并且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他必然会做出反应。
周至接着细细询问,得知露筋镇的军队是刘錡麾下大将王刚统领的军队,万人规模,军容比较严整,不像是乌合之众。
不错,终于等来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军队,要是所有宋的文官武将都跟之前遇到的跑路天王一样,周至真的怀疑自己的这支部队是不是就能吞并南宋了。
现在看来,南宋还是有一些忠臣良将敢于和明军正面对抗的。
正面对抗刘錡当然是敢的,但是刘錡派王刚出击的原始目标并不是露筋镇,而是宝应县城。
早在二月上旬,刘錡就上表朝廷请求改变守江不守淮的战术,重点防守淮南,以淮南地作为江南的掩护,避免江南直接面对明军兵锋。
江南虽然有着长江作为天然屏障,但是长江很长,一条大江横穿东西,有很多适合北方军队渡江的地方,如果把军队从东到西排列起来,等于一字长蛇阵,不管什么地方被攻破,都会导致整条长江防线的失守。
这对于江南政权来说非常不利,所以自古以来才有守江必守淮之说。
然而直到三月二十日,刘錡才得到了朝廷的回复,说允许他这样行动,允许他派兵防守淮南。
可是为时已晚,刘錡再怎么迅速行动,也没能赶上在明军出动之前建立可靠的淮河防线。
===六百八十二
失去先机的刘錡===
关于守江必守淮的事情,不只是刘錡,南宋朝中的有识之士也早就提出来了,他们也希望朝廷可以改正。
奈何绍兴和议之后,南宋生怕与金国产生什么摩擦,本身淮南地也面临着黄河改道和泛滥的风险,投入大笔资金构筑长期军事防御设施有点划不来。
万一大水泛滥,就足以把淮南地的军事防御设施全部冲毁,到时候血本无归,赔钱的还是朝廷。
这样一考量,主和的南宋政府干脆定下了重点防御长江各大渡口而不是重点防御淮河的决定,将防线后移。
一来避免黄河泛滥带来的危险,二来也能增加军事缓冲区,防止和淮北金国擦枪走火。
一旦开战就准备放弃淮南,以淮南地拉长敌军补给线,增加宋军防守获胜的可能。
而且万一战争期间黄河泛滥,那么宋军就等于躺赢,不战而胜,北方军队不败而败,岂不是美滋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3/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