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7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4/2241


没有异议。
以此为前提,很多事情就能开谈了。
自古以来胜利方都可以向失败方索取一笔一次性的战争赔款,其他的条件暂且不说,战争赔款是必须的。
这笔赔款的内容包括了胜利方发起战争所付出的全部费用以及行军作战的过程中耗费的军费,还有士兵伤亡之后的抚恤金。
这些钱都是要算在失败者身上的,然后以胜利者的名义向军队发放,各种意义上对于失败者都是二次伤害,极为羞辱。
但是不管,这是胜利者的权利。
这笔钱加在一起,一般来说比较客气的胜利者会乘以二,不那么客气的胜利者乘以三四五都是有的,反正怎么爽怎么来。
根据战前财政部对这场六万三千人的战争的预估,预计这场局部战争需要耗费大明国二百万贯钱的军费才能打完,后来根据实际计算,发现数字和最开始预计的差距不大。
明国为了组织军队、发起战争和战争后勤的耗费到明军抵达临安城下时,即使多方节省、想方设法的从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中省钱,也已经花费了一百九十六万贯钱。
这绝不是一笔小费用。
虽然明帝国的财政收入远不仅仅如此,但是明帝国需要用钱的地方更多。
战争费用并不属于帝国的常规费用支出,没有提前的预算,没有那个封建国家会提前给战争准备战争预备款项,都是随时发生随时支出。
所以每一次干仗都是主战派和负责财政的官员之间的斗智斗勇,内耗严重的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南北两宋。
明帝国有着统一的号令和一致的目标,发动战争的权力不归属文官政府,而属于皇帝和军队系统,遇到可能发生的战争,都是皇帝和军队系统单独商议,文官政府无权对此置喙。
唯一可以参与进来的财政部也只能提出财政建议,无权对战争发起与否这件事情提出反对意见。
所以在明帝国内部,这方面的内耗被苏咏霖控制在了最低,也竭尽所能降低成本。
但是再怎么控制成本,必要支出不能少,所以这一次开战对于明帝国本就吃紧的财政还是挺有压力的,所幸白条的存在暂缓了一部分压力。
可现在既然战争打赢了,当然要连本带利的弄回来,所以周至和周志学商议之后,开出了一个一千万贯钱的战争赔款的价目。
这让南宋谈判官员们倒吸一口冷气,连史浩都有点被吓到了。
这些谈判官员包括史浩在内,都是懂得常识的,对于经济也是相当了解,很多人甚至就是搞财政出身的,对南宋混乱且糟糕的财政现状深有体会。
按照常规预算来说,发动一场十万人的中等烈度战争,需要大约三百万贯钱的军费来完成。
当年北宋时,宋国文官就是算了一笔账,觉得支出军费太恐怖,还不如花钱买和平,给岁币,一年才支出多少钱?
这明显是大宋赚了对不对?
要不怎么说这群文官无耻呢?
他们根本不会去认真考虑军费支出往往是一次性的,打赢了还能有赚回来的机会,而岁币一给就是几十上百年不说,人家还要白银。
白银大多数都是江南福建山区等地开采炼制,契丹人也不会自己到江南来拿,而要宋人从江南运输到河北交割给他们,这期间的运输费用还要宋国自己承担。
宋国自己承担不就是折腾百姓?
运输路线沿途的百姓需要无偿负担转运的任务,折腾的他们苦不堪言,还会影响到农业生产,这其中产生的隐性损失远超军事战争的支出。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只要士大夫能得到和平,能够不打仗,能够节省军费,百姓死活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当年如此,现在也一样。
只要战争赔偿能换来和平,给他!
反正又不是咱们士大夫老爷们自己出钱,不是自家钱,花的就一点不心疼。
史浩算是比较有良心的,所以他惊讶于明国的狮子大开口。
明帝国这一战就算他们号称十万大军,一千万贯钱也足够他们同时发起三场同等规模的战争。
那差不多就是能把南宋三个战区全部毁灭掉的灭国战争级别的军费支出了。
这未免有点太狮子大开口了。
史浩知道如果这个条件要是答应了,接下来的诸多条件一定会让南宋大出血,乃至于一年辛苦倒头就是在为明国打工。
这是不可能的。
“以此战的规模和北朝出动军队的人数来看,这场战事所需要的耗费应该还不到三百万贯钱,而北朝一开口就是一千万贯钱,莫不是拿大宋在开玩笑?”
史浩立刻出言反对这一要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4/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