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8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3/2241


而张浚现在成为了枢密使,是南宋的军事方面总负责人,利用这层关系,吴拱觉得自己可以在和戚方的争端中占据上风。
另一边,戚方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也摇人了,向田师中上报消息,希望田师中可以节制吴拱,不要让他太嚣张。
说到底,戚方和田师中都是张俊的部将,因为张俊的关系而成为一方大将,彼此之间更加亲近,而吴拱来自于川蜀战区,和他们素来不是一路人,也不可能一条心。
吴氏家族已经非常辉煌,在川蜀战区占据主导地位,现在又要把他们的子弟安排到中部京湖战区,这等于是在扩大吴氏家族的势力。
长此以往,南宋军界全都是吴氏家族的势力,张俊旧部岂不是要被持续打压了?
田师中率先得到了戚方的消息,看到了戚方的手书,深思片刻,觉得戚方说的不无道理。
照理来说,南宋军界从早先的四大将时期到现在,已经演变为了后四大将时代,即主要高级军官多是当年四大将的部下。
岳飞的部下自然不用说,大多数都被消灭掉了,在南宋军界彻底成为非主流。
刘光世战功战绩注水严重,是个大水货,没什么人瞧得起他,所以他的部下在他死后也没有在南宋军界占据主流。
所以除了川蜀战区的吴氏家族之外,南宋另外两大战区第二代将领多为张俊和韩世忠的部下,这两大派系也因为张俊和韩世忠的不和而多有龃龉,互相之间不太对付。
而川蜀吴氏家族也和这两派不太对付,大家彼此看不对眼儿,互相之间明争暗斗,为了更大的利益而互相排斥。
田师中和戚方都是张俊的部下,理应携手,一致对外,吴拱是川蜀吴氏家族的代表,来到中部京湖战区是来抢夺军事利益的,从这个角度看,难道田师中应该帮助吴拱限制戚方吗?
===七百四十七
胜利者吴拱===
戚方的这个反问让田师中有点犹豫。
他是知道朝廷的意思的,朝廷就是觉得面临明国的威胁的情况下,京湖战区的战斗力不足,觉得张俊的部下没几个能打的。
所以才要从能打的将军比较多的西部战区调一些能征善战的将军过来充实中部战区的战斗力。
这一决定也是当时赵构允许的,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当然没有问题。
对于急切希望退休的田师中来说,也是正中下怀。
但是从军界和派系的角度来看,这是在打破军界的实力平衡,冲击了张俊旧部的势力。
众所周知,张俊和赵构的关系非常亲近,是赵构的亲信。
当年张俊邀请赵构吃的那顿宴席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奢华最有名气的一桌宴席,菜单至今流传,堪比满汉全席。
而在正事上,出于对张俊的信任,赵构有很多脏活儿都找张俊干,张俊退休之后就找他的部将来做,比如毒死岳飞部将牛皋的事情就是田师中领命去做的。
也可以说,赵构在军界的亲信势力主要就是张俊一系的势力,包括赵构最亲信的亲卫大将杨存中,那也是张俊的部下出身。
眼下赵构退位是退位了,但是作为太上皇的赵构还活着,之前朝廷调遣吴拱来到中部战区任职,主要是为了应对明国的威胁而无可奈何,但是如今双方已经签订和约,危机过去了。
这个情况下要是继续任由吴拱肆意妄为,逐渐将京湖战区蚕食为吴氏家族的势力范围,那么对于张俊旧部乃至于赵构本人,都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特别对于赵构来说,未必是好事。
毕竟他已经不是皇帝了,比起刚上位的赵昚,他的吸引力已经明显不足了,如果他并非全心全意的信任着赵昚,这样的情况一定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吴拱的上位恐怕是如今的朝廷所愿意看到的。
尤其是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之后,吴氏家族可以算是他一手提拔的旧部,也一定会听他的命令。
就算不从这个角度来说,张俊主和的政治态度和张浚主战的政治态度也是完全不同。
所以田师中想了想,觉得按照此人一贯的强势作风,扶持吴氏、打压张俊派系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这样的做法也一定会得到新帝赵昚的允许和支持。
为了一个退位的太上皇、一个过去式,而去和现任皇帝作对,这样的做法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呢?
田师中看着戚方的信件,又想了想自己的需求,还有未来退休之后自家子弟的一些需求,顿时感觉他不应该和大势作对。
戚方固然是同僚,但是比起未来的利益,他还没有那么重要。
权衡了一下利弊,田师中做出了决断,他决定不帮助戚方,反而要鼓励吴拱,再给吴拱增派一些部队,让吴拱更加强势,以威逼戚方听从吴拱的要求。
同时,他也写了一封信给戚方,为他分析一下个中利弊,希望戚方自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然,戚方怎么选择,那就不是他能决定的事情了,戚方是否会听从他的建议,他也不敢确定。
不过他最多也就帮吴拱帮到这里了,毕竟吴拱的行为他多少也有点不爽,指望他全心全意的做点什么,也太难为人了。
一千名骑兵随着信使开赴南昌城,田师中身边的仅为力量也就剩下两千人,当然这对于他一个人来说是绝对足够的——他是这样认为的。
八月十三日,戚方所部还是没能打下南昌城,所部军队在南昌城下因为韩五的强烈抵抗而损失惨重,碰的头破血流,被吴拱嘲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3/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