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阿降临第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924


前人留下的飞船已经过了几百年,里面说不准是什么样子,而且事关他们能否顺利回家的大计,必须非常谨慎。
楚君归独自一人驾着越野车,放飞了侦察无人机,然后绕着飞船遗骸一圈圈搜索。
这颗星球上居然还有一些生命的迹象,荒漠上偶尔可见褐色或是深褐色的植被,大多是苔藓一类,连草和灌木都看不见。放眼望去,也看不到任何动物。
根据探险者留下的资料,一号行星的生态圈还非常原始,只有简单的植物和更简单的微生物,没什么有价值的物种,也构成不了威胁。
严苛的自然环境反而是更大的威胁,这里夜间的温度可以低过一百度,风暴虽然罕见,不过也要预防。
很快楚君归就探查了周围,最终选定的地方就是在探险者们最早建立的营地不远处。营地地点距离他们飞船降落地点不到两公里,运输和建设都很容易,也方便就近勘探飞船。
在通讯频道里和李若白说了营地选址,楚君归就返回飞船搬运建材。
这次修建临时营地所用的都是已经预先制备好的标准建筑模块,楚君归大致运了三次,就把需要的材料都运输到位。
他把越野车后方车厢拆下来,搬了台机械臂,架在越野车后厢平台上,这样就成了一台简易的小型起重机。
楚君归打开一箱建材,视野中就出现了地基的虚拟图案。不过这次的虚拟图不是楚君归自己生成的,而是面具显示器自带的辅助建筑模式。
他确定了建筑方案,就将几根金属棱柱插在指定位置的地面上,然后抡起动力锤,用力敲下。动力锤不断喷出蒸汽,几下就将棱柱深深钉入地面。楚君归试了试坚固程度,就将余下的棱柱一一钉入地面。
地基支柱有了,接下来就是放置地基模块。这些地基都是一块块预先制好的方块,轻且坚固,不易变型,还兼有隔热保温、密封防湿等作用。
地基模块下有专门的接口,对准棱柱往下一按,咔嚓一声就会牢牢扣死。
楚君归将地基模块铺好,彼此接缝处也有连接机构,可以牢牢锁住。
楚君归拿出一个六棱面的工具,插入地基模块四角的小孔,用力拧紧。拧了几圈,相邻的地基就彼此紧紧锁定。楚君归跺了几下,对地面的坚固十分满意,于是就开始修墙。
墙壁也有现成的模块,修造方式和地基大同小异,只不过横向变成纵向,另外多了门窗模块。
模块都是标准一平方米,楚君归想了想,最终建了个三米高的墙。之所以没有选择两米,是因为这是个不可呼吸的星球,还有许多设备需要安装。否则按照试验体的秉性,搞不好又要给李若白他们修个211的卧室了。
等所有墙壁造好,就是铺设屋顶了。楚君归将越野车开过来,一边通过个人终端遥控操作起重机,将一箱箱天花板吊上来,一边着手一块块地安装。
楚君归也不得不佩服当年设计出这些建筑模块的工程师们,他们已经将通用性和易用性发挥到了极致,所谓天花板模块,实际上和地基模块是通用的。而窗与门的模块也是可以通用的,将两块窗模块拼在一起,取掉中间的隔档,就是门了。同理,四块窗拼在一起,就是双扇开的大门。
而窗户模块又是安装设备的基础,所有星球表面生存的功能设备,都可以装在窗上。
等造好了房屋框架,楚君归又在房门处造了个门厅,作为气密舱用。
这样基本框架就搭建好了。
这时李若白那边才刚刚完成对飞船结构的初步扫描,而且环境参数的分析和采样都还没有完成。已经陆陆续续放飞了七八架探测无人机,返航的只有一架。按照预设路线,最远的无人机航程要超过四百公里,然后才会返回。
李若白在通讯频道中说:“飞船扫描已经基本完成,外部结构有破损,不过多为时间过于久远的结构疲劳所致,内部结构十分完整,许多设备初探结果是完好,不过能不能用,要到明天进入飞船内部时才能知道。营地造得怎么样了,地基搭好了没有?我们现在就可以过来帮忙了。”
“框架已经造好了,你们回来就可以用了。”
“这么快?!”李若白看看时间,好像才过去一个小时。这点时间,够铺地板吗?

===第173章
初步勘探===
当李若白三人回来时,楚君归已经确定了各设备的位置,开始铺设内部线路了。
看到李若白,正在屋顶忙碌的楚君归就说:“太好了,赶快过来帮忙,再有一小时就可以完工了。”
李若白看着越野车上的机械臂举起综合空气调节机,自动送到屋顶,然后往下一放,空调机立刻落在指定位置,咔嚓一声卡住,根本不需要挪移搬动。
什么时候一个机械臂能有这种精度了?这不是只会出现在盛唐内部星域中一些高端工厂里的事吗?
李若白当然知道是楚君归在通过个人终端遥控,可是楚君归此刻明明还在安装风力发电机,连头都没回。这机械手是通灵了,还是见鬼了?
楚君归手持电动螺丝刀,随手在风力发电机上捅了几下,就将一台电机安好了,然后回来又在空调机上捅了几下,这台也算装好了。
李若白看得明白,楚君归真的就是随手一捅,完全没有观察、对准、调整的过程,一捅到位,直接拧紧。
这两个设备安装好,留给李若白的工作就不多了。他四处看看,看到屋外还有一个底座。这块地基不同于其它,上面有四个不同颜色的插孔。
这是专供安放微型聚变能量包的位置。李若白将装有能量包的箱子提过来,拆掉底板,安装在底座上,然后在箱子的操控板上输入调试指令。自检通过后,李若白启动了待机模式。
他向周围看看,招呼余下二人道:“再搬几块隔板过来,我们在这里建个保护层吧。”
三人一齐动手,很快就给聚变能量包外加盖了一座小屋子,将它保护起来。
这时楚君归那边已经装好了通用食品加工机,这样一间空间小但功能齐全的营地就造好了。
这一次楚君归难得大方,除了卧室之外还造了一间餐厅、客厅、会议室合而为一的房间。虽然卧室小了点,勉强放下两张上下铺,但比飞船上的方盒还是舒服多了,起码不用闻催眠气体那刺鼻的味道了。
营地建好,启动了聚变能量包,空调机就开始工作,将室内空气换成可呼吸的成分。
李若白摘下头盔,深深呼吸了一口,说:“舒服多了。”
接下来,四人坐在桌前,李若白将扫描结果投放在桌上,说:“这是飞船的初步结构,这里、这里,还有这里,是可以进入飞船内部的位置。舱门的结构都保持得相当完好,可能内部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还维持着当年的状态。我的建议是,从这道有完整气密隔离舱的入口进入。明天我和君归进入飞船,其他人在外接应。这是我们要准备的物资清单。”
楚君归对那串长长的清单一扫而过,没什么感觉。
一名队员说:“应该加上抗生素喷雾。这种共同体的探险飞船里搞不好会秘密培养着什么,说不定就是某种病毒。当年共同体不少人都喜欢干这个。”
另一名队员也表示同意。
李若白这才想起,说:“我倒是忘了,共同体那些家伙当年都是病毒狂魔。看来得带点给力的家伙进去才行。谁知道他们走之前是不是在里面释放了什么。”
这种事例并不罕见,有些探险者在临终前会绝望地释放出致命病毒,或是其它什么玩意,好拉着后来者一起死,也能多个垫背的。尤其是共同体,里面出了名的疯子多。
楚君归倒是没什么感觉,作为试验体,倒是对各类病毒全无感觉,没什么病毒能够未经许可在他体内繁衍传播。
楚君归这时说:“营地我们也要好好地看看,里面说不定会留下些什么线索。”
“好,先检查营地,再看飞船。”李若白做了决定。
一号行星的昼夜并不分明,夜晚时分二号行星占据了相当大的天空,它的光芒将一切都映得如同黄昏。如此光线,对于身着斗宿战甲的四人来说随时都可以工作。
休息四个小时后,四人就登车出发,前去勘探营地遗迹。
营地规模很大,一侧是居住区和仓库区,足有近百个房间,能够容纳数百人。仓库区也很庞大,里面还留有一些遗弃的物资,大多是基本金属或者是食物。无论金属还是食物,早就不能使用了。
另一侧是工厂区,在这里建立起数座工厂,负责加工从金属到食物饮水等所有生存必须的物资。
建筑主体大体保存完好,内部设施则多已腐朽破败,一些金属件已经彻底锈蚀,一碰就烂。一号行星的大气具备相当的腐蚀性,普通防锈处理过的金属在这种环境下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早先的探险者们已经前往二号行星,所以营地中没有留下多少物资,从残迹上看留下的也是一些普通设备。
看过工厂区后,李若白就说:“我明白他们为什么会离开了,这里没有足够的水。你们看,这里有大约三分之二的设备是为造水,或者是造水的前置工序。但就算这样,他们也无法生产出足够多的水,所以必须离开。”
“嗯,他们使用的还是普通的燃料能源,聚变反应堆只能装在飞船上,所以没有足够多的能源来造水。”楚君归也道。
其实只要能源足够,水根本不是问题。就像现在楚君归、李若白他们,有小型聚变能量包在手,甚至可以直接从土里分离合成出水来,只要元素符合。氧气也是同理。
但是几百年前的共同体探险者们显然没有这种科技水平,在一号行星上,水直接就卡死了他们在此定居的可能。
“那边还有一栋建筑,过去看看吧。”楚君归道。
“嗯,看着像是教堂。真是奇怪,一群疯子也有信仰?”李若白一边说,一边向那座三层楼高的建筑走去。
这座建筑保存得相当完好,使用的也是比较古老的建筑手法,材料多取自本地。正因如此,才让它得以抵抗住一号行星的严苛环境,完整地保存下来。
进入大门,四人当场呆住。里面不是教堂,而是墓地。
===第174章
墓地===
整栋建筑内部就是一座宏伟大厅,直到尽头的高台。大厅内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座座墓室,每块墓地上都立着石碑,上面刻着死者的名字和简要生平。除了少数墓室是空着的之外,大部分墓地都有了主人。
粗略一看,就能估算出在这里安葬着至少上百人。而楚君归扫一眼就知道,葬着的死者有152人,还空着48块墓室。
为何会在营地中修建这样一座墓地?为何会死了这么多人?
众人的目光都落在高台上,在那里,立着一块数米高的石碑,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碑文。因为是用一号行星本身的岩石雕刻,又有建筑本身的保护,所以这座石碑才得以保存至今,大部分碑文都还清晰可辨。
个人终端自动把碑文译成了众人可以理解的内容。
“母星纪元2612年12月15日,这是一个耻辱而悲伤的日子,将铭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假如我们还能活下去的话。我,奥伯兰,第151深空探索飞船的船长,在此忠实地记录下所发生的一切。”
“在一号和二号行星之间,我们最终选择了一号,用尽了最后的残存燃料。最终决定由我、探险队队长和移民事务主管共同做出,理由如下:一、一号行星有大量的氦,我们可以在此补充燃料。二、二号行星距离更远,降落有风险,并且环境并不适于生存。”
“当我们进入一号行星时,才发现犯下致命的错误,这里没有水。尽管有大量的氦,却不是我们现有技术能够提炼的。而二号行星确认了不光有水,还有一定比例的氧气。我们完全可以得到足够的氧气,而不必像在这里一样使用最生硬原始的办法提取一丁点水和氧气。而做出错误判断的原因,就在于传感器一点小小的错误,以及一个粗心大意的分析员。”
“我处死了那个分析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