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第10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6/1717


只有两支火药箭射出,那就意味着抢占城头可能失败了,立刻发动备用方案,百名士兵抱着一根巨大的攻城槌奔来,两边还有两百名士兵举盾保护他们。
城头上火光大作,士兵们将火油喷射而出,城头两端燃起了大火,西夏士兵冲不过来,一起放箭,箭矢如疾雨般射向城头宋军士兵,十几名喷射火油的士兵纷纷中箭倒地。
杨瑞大喊,“举盾!”
士兵们蹲下,举起了盾牌,抵挡敌军密集的箭矢,箭矢越来越多,敌人援军赶到了,一名士兵在城垛处喊道:“杨将军,唐统领命令立刻撤退!”
杨瑞一挥手,“撤退!”
宋军举着盾牌后撤,攀住绳索向城下滑去。
杨瑞后背忽然一阵剧烈疼痛,他被一支箭射中了,一回头,只见数十名西夏士兵从内城架梯子爬上来了,城头上还有十几名宋军士兵没有撤退。
杨瑞大吼一声,举盾冲了上去,挥刀便砍,两名西夏士兵躲闪不及,被战刀劈中脖子,惨叫着摔下城去。
“将军!”
士兵们刚要上前助战,杨瑞回头大吼,“军令如山,给我撤退!撤退!”
士兵们含着眼泪,纷纷翻身下城,杨瑞左劈右砍,连杀数人,但后背的箭伤也使他的力量迅速消退,身体一個踉跄。
西夏士兵抓住了机会,十几支长矛一起向杨瑞刺来,杨瑞一连被刺中三矛,其中一矛刺中了他的左胸要害。
在生命的在最后一刻,杨瑞奋力一跃跳起,抱着两名西夏士兵一起摔下城去,与此同时,最后一名手下也撤退了。
===第六百五十七章
夺城===
城中主将叫做李翰中,是晋王李察哥的次子,虽然只有二十余岁,但在对阵萧合达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是西夏公认后起的新秀,他在睡梦中被城头的警报声惊醒,第一个反应就是宋军的主力军杀来了,
他心中一激灵,翻身站起身,走到门前高声令道:“通知全部士兵上城!”
李翰中本身也是合甲而睡,他穿上鞋,戴上头盔,便拿着宝剑和长枪冲出去了。
军营内,四千西夏士兵迅速集结,一名士兵飞奔来报,
“启禀都统制,
是东城外有敌军攻城,人数颇多!”
李翰中愣住了,居然是东城外,不是西城吗?宋军从哪里来的?
“轰!”
一声巨大的闷响,彷佛整个城池都在晃动,李翰中脸色大变,“不好!”
他立刻翻身上马,带着数千士兵向东城门奔去.......
城头上箭如雨发,上千西夏士兵一起放箭,射向数十步外的攻城槌,攻城槌完全被盾牌覆盖了,密不透风,
盾牌上插满了箭矢。
这时,一万宋军骑兵同时向城头放箭,箭矢如暴风骤雨般射向城头,
城头上守军纷纷中箭,
惨叫声一片,强大的箭雨压住了城头。
攻城槌的士兵奔跑起来,包着生铁的巨大槌头重重撞在城门上,‘轰!’无比沉闷的一声巨响,城门剧烈晃动,里面的十根门栓已经断了七根。
“再来!”
攻城槌士兵后退数十步,他们一声呐喊,再度向前奔跑,巨大的槌头再一次撞在城门上,“轰隆!”一声巨响,城门轰然被撞开了。
“杀啊!”
唐骞悲愤地大吼一声,率领一千斥候军率先杀进了城内,杨瑞的阵亡让他心中痛苦万分,也愤恨万分,他的情绪爆发了。
后面刘琼一挥战刀,“杀入城内,片甲不留!”
叁万骑兵骤然发动,向城内冲去.......
应理县的百姓都被撤走了,变成了一座纯粹的军城,所有民居都被夷为平地,城内颇为宽阔。
西夏军士兵训练有素,一千名从西城调来的士兵手执弩箭结阵站在城内,
当一千宋朝斥候冲进城内,一千支军弩同时发射,宋军斥候举盾相迎,但还是有数十人被弩箭射倒。
奔跑中,宋军斥候同时将手中的精钢短矛奋力投向数十步外的西夏士兵,这种精钢短矛是斥候军刚刚配备的新武器,长只有五尺,也就一米六左右,重十五斤,适合单手使用,另一手拿盾牌,同时也可以抛出去突刺,叁十步以内,任何盾牌和铠甲都无法抵挡。
唐骞尽管愤恨万分,但他没有失去理智,也没有破坏之前商定好的计划,他大吼一声,“投刺!”
九百多支精钢短矛一起投向叁十步外的西夏弓弩手,数百名弓弩手被短矛刺穿了身体,钉死在地上,宋军斥候士兵随即一闪身,迅速向北面奔去,把战场让给了后面的骑兵。
最前面的数千骑兵如奔腾的洪流席卷而来,铁马长矛瞬间将数百名西夏士兵吞没了,骑兵没有停留,继续狂飙,向百步外的四千西夏士兵杀去。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作战,尽管西夏军队很顽强,但兵力差距太大,面对宋军的精锐骑兵,西夏军队只坚持了仅仅一刻钟便全军崩溃了,在后面指挥作战李翰中见势不妙,他发现对方有抄自己后路的意图,再不撤退,自己就将死在这里。
李翰中毫不犹豫,调转马头率先奔逃,他的撤退更加带动了西夏军的溃败,数千西夏士兵哭爹喊娘,没命地向西城门狂奔,宋军骑兵在后面追杀,毫不留情地刺穿他们的后背,砍掉他们的脑袋。
天渐渐亮了,城内充满了血腥气息,六千西夏军只逃走了数百人,其余五千四百余人全部被杀,没有一个活口。
这是陈庆下达的命令,这次攻打西夏是灭国之战,除非党项人能及时逃离西夏,否则党项军队和贵族都要被屠杀殆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6/17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