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第3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8/1717


吴阶率军赶去了饶风关,朱胜非才稍稍松了口气,回到内堂休息喝茶。
这时,他的幕僚傅经义找了一个机会,对朱胜非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朱公何不先去成都?”
朱胜非也害怕吴阶守不住饶风关,汉中失守,自己要承担主要责任,他沉吟半晌道:“我倒是想去成都,但这个关键时候去成都,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
傅经义微微笑道:“朱公已经交权给了吴阶,一切军事都由他负责,再说现在形势危急,四川那边也要组织军民应对金兵入侵,需要宣抚使去坐镇协调。
卑职建议召开宣抚使司议事,汉中政务交给刘子羽,军务交给吴阶,汉中守住了,是朱公用人得当,领导有方,如果汉中守不住,主要责任也不在朱公身上,有吴阶和刘子羽顶着呢!”
‘四川那边也要组织军民应对金兵入侵,需要宣抚使去坐镇协调’,这句话是多么好的理由啊!
朱胜非当即召开宣抚使司议事,他提出川陕防御一体的思路,由自己亲自前往四川坐镇协调,组织军民应对金兵入侵,由司马王似代表宣抚使司坐镇南郑,调集钱粮支援饶风关,兴元知府刘子羽负责协助王似。
安排好了汉中的军政,当天晚上,朱胜非和一众宣抚使司官员便在数百骑兵的护卫下离开南郑县,连夜逃往成都。
..........
其实刘子羽也是希望朱胜非赶紧走人,他留在汉中只会坏事,次日上午,刘子羽找到王似商议。
“虽然我们都希望吴都统能守住饶风关,但饶风岭地形复杂,王司马,我们得有后顾之忧。”
王似是张浚留下的旧属,为人比较务实,不像朱胜非那么多花花肠子,他当即道:“刘知府有什么话就直说,能办得赶紧办了。”
“其实我的意思是说,咱们得赶紧撤民把南郑的百姓撤往巴蜀,一旦饶风关失守,金兵杀过来可是要屠城的。”
王似眉头一皱,“可是南郑还这么多粮食物资怎么办?我们军队也没有了。”
刘子羽早有想法,他连忙道:“我有一个想法,把粮食分给百姓,作为条件,百姓得替我们搬运兵器盔甲等军用物资,如果人手还不够,那就招募民夫,也不用走多远,放在剑门关就行了。”
王似想了想道:“你的意思是,所有百姓都走金牛道,不走米仓道,是这个意思吗?”
“走米仓道不现实,要翻越米仓山,山路艰险陡峭,太艰难了,这些普遍百姓拖家带口,还带着大车,肯定是走金牛道剑门。”
从汉中入蜀有三条道,东面的荔枝道在北宋时就荒废了,中路是米仓道,也荒废得差不多了,沿途栈道都烂光了,虽然勉强还能走,但没有栈道的帮助,沿途非常艰险,莫说大车,就连运货的牲畜也走不了。
所以宋朝入蜀和出蜀的主要通道就是金牛道,走剑门关到潼州。
王似想了想道:“就依你,今天开始转移百姓和军资,一部分粮食留给饶风关,其他都分给百姓!”
当天,刘子羽便派人贴出了布告,开始了汉中人口物资向巴蜀的大撤离。
.........
完颜撒离喝说服了完颜昌,以川陕大局为重,暂时放弃对甘泉堡的进攻,全面实施东线进攻汉中的方案。
与此同时,李成率十万伪齐军在渭南扎下大营,准备随时进攻大散关,而郭振的五万伪齐军则分散到各州驻扎,这时,完颜昌也率领一万金兵前往上津县,一方面是督促东线作战,另一方面也是防止襄阳宋军断了金兵的后路。
完颜昌此时已经完全把甘泉堡放到了一边,彻底交给西夏人去收拾陈庆。
也主要是李良辅率领十万大军南下,再不济也是打持久战,完颜昌怎么也想不到西夏军最后会那么快惨败。
陈庆也不关心汉中的战况,他刚刚和李良辅达成了交换协议,用十石粮食交换一名西夏战俘,一共八千战俘,交换八万石粮食,这其中光运输粮食都要走四趟,至少十天时间,陈庆整个心思都放在了运输粮食之上。
按照双方的协议,每运输一批粮食过来,陈庆就释放一批战俘,关键是宋军俘获的这批战俘都是党项族的精英,不是说他们善于打仗,而是他们在西夏的社会地位普遍较高,都是党项八部中的拓跋部人,是维系西夏皇权的基础。
正是这个原因,陈庆并不担心西夏人会扣押运输队伍。
事实也是如此,李良辅心中再不甘,也不得不老老实实执行协议,先把这批珍贵的士兵换回来再说,否则他没法向天子交代。
这天上午,发生了一件让陈庆颇感意外之事,一支从巴蜀过来的运粮骆驼队抵达了甘泉堡。
===第二百三十章
回军===
士兵将驼队的掌队带到陈庆大帐前。
“统制,人带来了!”
陈庆放下笔笑道:“请他进来!”
片刻,亲兵从帐外带进一名中年汉子,陈庆迅速打量此人一眼,只见他年约五十岁,穿一身短布衣,古铜色皮肤,体格强壮,脸上和眉眼间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尤其左脸上有一条长长的伤疤,非常显眼。
男子上前跪下行礼,“小人刘疤子参见将军!”
“你起来说话!”
“谢将军!”
陈庆看了看手中运单,是周宽签发的,将一千石粮食从梓潼县运到成纪县,时间是一个半月前,从梓潼县运到成纪县也就半个月时间,但他们在秦州却呆了一个月,当然是因为战争的影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8/17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