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第4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8/1717


这天上午,一支千余人的女真骑兵护卫着完颜昌的车辆缓缓进入了襄阳。
伪齐军进攻荆襄的战略实际上是完颜昌制定的,是为了配合东线的停战和西线的备战,是三线联动之一。
金兵在全歼了刘光世的五万大军后,实际上就已经在东线掌握了主动权,稍微在江北有点风吹草动,就把宋朝皇帝吓得半死,竭尽全力布防长江沿岸。
这样一来,中部必然兵力空虚,加上杨幺在洞庭湖造反,耗光了湖广宋军近一半的兵力,进攻中线的时机便成熟了。
孔彦舟的投降,无疑加快了中部进攻的速度,伪造军在短短一个月内,便接连拿下了邓、随、房、襄、郢四州,又击败了王彦的军队,导致王彦重伤身亡。
可以说,伪齐军在中部势如破竹,进攻十分顺利,如果再全歼李纲的湖广军,几乎整个长江以北的荆襄之地都要被伪齐军拿下,如果齐军再顺着峡州攻入巴蜀,那么金兵在秦岭损兵折将完不成的任务,就要被伪齐军完成了。
也正是到了这个关键时刻,完颜昌亲自来襄阳督战,他担心伪齐军会在最后一刻功亏一篑。
帅帐内,董先指着旁边的降将孔彦舟对完颜昌笑道:“启禀都监军,这位就是孔彦舟将军,这次多亏他的鼎力相助,才使我们兵不血刃拿下襄阳重镇,也正是他的计策,诱引王彦北,才使我们成功歼灭王彦之军,使王彦这头猛虎死于战场。”
孔彦舟年约三十岁左右,长得十分凶悍,他连忙上前单膝跪下行礼,“参见都监军!”
完颜昌第一眼就比较欣赏此人,不仅外表凶悍,而且看得出很机灵,这一点很重要。
完颜昌坐下道:“我这次赶来襄阳,是担心你们前期太顺利,会产生轻敌的想法,尤其陈庆在湖广,我估计很快就会参战。”
董先连忙道:“卑职也担心陈庆,但他现在应该被杨幺拖住,无暇顾及荆襄的战役。”
完颜昌摇摇头,“杨幺一个小小的水贼拖得住陈庆?”
孔彦舟也连忙抱拳道:“卑职也镇压过杨幺叛军,钟相就死在卑职的手上,他杨幺作战非常灵活,利用对洞庭湖的熟悉屡屡击败宋军,而且擅长偷袭,加上他们有车船这种水上利器,陈庆想短时间剿灭他,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完颜昌看了他们一眼,淡淡问道:“你们是什么时候得到的消息?”
===第二百九十八章
奇遇===
“回禀都监军,是二十天前的消息。”
“二十天前!”
完颜昌冷笑一声,“我告诉你们一个五天前芜湖的消息,五天前押送杨幺的船队从芜湖进入溧水。”
“啊!”
董先和孔彦舟都大吃一惊,“杨幺已经被灭了吗?这么快?”
完颜昌摇摇头,“能杀死完颜娄氏,又把完颜兀术杀得屁滚尿流的西军悍将,你们以为会和其他东部的宋军一样?
为了把他调出西北,我们不惜在扬州制造战机,引诱宋军上当,连我们金国皇帝都时刻关注的宋将,你们居然不放在心上,不派探子去洞庭湖时刻了解情况?董尚书,你是不是觉得齐军死在他手上的人还不够多?”
完颜昌的质问十分严厉,董先满脸羞愧道:“卑职知错!”
完颜昌又稍微缓和一下语气道:“王彦阵亡,陈庆一定会亲自率军北上了,你立刻收缩战线,稳固防御!”
董先连忙解释道:“卑职一共部署了三条线,一是在峡州方向有八千人,主将为统制荆超,准备攻打夷陵,第二条线是荆门军长林县部署了三万人,由都统制蒋彦先统领,第三条是暗线,卑职派水军李秀率五千军队和三百艘战船沿汉水赶赴汉阳,袭击湖广宣抚使司老巢,那边有大量的钱粮军资,兵力空虚,这个机会卑职要抓住。”
完颜昌顿时有了兴趣,问道:“汉阳那边有多少钱粮物资?”
孔彦舟道:“回禀都监军,卑职知道光钱就有三十万贯,粮食也不低于三十万石,还有大量的兵甲、弓弩、火油等等物资,仅仅仓库就有两百座,而守军却只有两千人。”
完颜昌眉头一皱,“李纲怎么会犯这个错误,只派两千人守卫汉阳?”
“回禀都监军,李纲原本是命令卑职分三千军队去护卫汉阳的,那是一座仓城,不在县城内,修建在长江和汉水交汇处,城墙很高,五千人就足以守卫了。”
“也罢,立刻命令夷陵和长林的军队撤到郢州长寿县,接应李秀的船队。”
董先点点头,“卑职立刻下令!”
完颜昌就是齐国的太上皇,他的命令,董先不敢不从。
.........
长林县是一座大县,城墙高大宽阔,李纲率军赶来救援王彦,快到襄阳府时遇到了突围出来的部分残军,得知王彦阵亡的消息,这时伪齐都统制蒋彦先率五万军队追杀而来,李纲初战不利,只能撤军到长林县,被蒋彦先的军队压制住了。
李纲一方面派人赶赴巴陵县向陈庆求援,另一方面在城内训练民团士兵,准备和伪齐军决一死战。
这天晚上,李纲洗完脚准备休息了,当值大将韩兆跑来禀报,“启禀宣抚使,去给陈都统送信的信使回来了,卑职已经把人接进城!”
李纲大喜,“送信人在哪里?速带他来见我。”
李纲穿上鞋来到前堂,一名送信士兵上前单膝跪下行礼道:“启禀宣抚使,卑职已见到陈都统,陈都统给宣抚使回了一封信!”
送信取出陈庆回信呈给李纲,李纲连忙接过细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8/17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