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第5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3/1717


“前面战船出来了,在东北方向!”桅杆上的眺望士兵大喊道。
“有多少船只?”李师宏高声问道。
过了片刻,眺望兵看清楚了,大喊道:“有十艘左右!”
李师宏连忙上前对陈庆道:“启禀都统,这应该是警戒船,他们认为我们只是路过,所以没有摆出大规模作战的架势,其实就是表示不想打仗的意思。”
“如果我们要打呢?”
“要打的话,后面的敌军主力就会杀上来了。”
陈庆想了想笑道:“那就先用这十艘船试试刀吧!”
“传令实施一号方案!”
水军作战没有无线信号,只有简单的旗语,不可能临时才部署复杂的战术,一般各种作战方案都已经安排好并编号,旗语只需要用颜色旗帜来表示,所有的战船都会打出同样的旗语,然后各就各位。
桅杆上拉起了旗语,顶部是一面巨大的红色三角战旗,表示进攻,而黑色战旗表示撤退,白色战旗表示投降,然后下方是编号旗,是一面蓝色三角旗,表示一案方案。
后面所有的船只都拉起了同样的战旗,这样一百多艘战船都知道该怎么作战了。
一号方案是陈庆的主船率领二十艘车船向对方试探进攻,二十艘车船实际上是护卫船,如果主船形势危急,他们甚至会用船身来挡住对方的追击。
伪齐军出来了十艘警戒船,也叫监视船,监视对方过境,为首将领是一名统领,叫做章胜,也是主将徐云的心腹。
他没想到对方居然迎上来十艘战船,让他愣了一下,难道想和自己的十艘战船较量一番吗?
章胜冷笑一声,传令道:“迎战上去!”
他也挂出了红色三角旗,十艘三千石的战船鼓起船帆,向宋军战船冲去。
江面上战鼓声‘咚!咚!咚!’敲响了,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杀气腾腾。
陈庆喝令道:“床弩准备!投石机准备!”
他的战船上两侧各安装了二十架床弩和五架弩炮,还有六十名投掷手,另外还有一根七八丈长的船鞭,然后还有五十名短矛巨盾兵,和敌军士兵贴身肉搏。
弓箭手没有,用床弩取代了弓箭手,加上操纵船只的士兵,一共有两百五十人,几乎都能投入作战。
李师宏负责指挥操纵战船,作战就由陈庆亲自负责。
六十名投掷手中,有二十人是火器营士兵,能投掷新式火药桶,所谓新式火药桶是由谢长治刚刚改进过的,是一种双层木桶,每只重五斤,有毒钉型和无毒钉型两种,上面还有一个投掷把柄,由力大士兵投出二十几步远,战船作战当然使用无毒钉型,否则毒钉太近会伤了自己。
双层木桶中间填充了木屑碳粉进行缓冲,克服了落地碎裂的缺陷,从城头扔到泥土上不会碎裂,扔在甲板上也不会,除非扔在坚硬的石头上。
这种新式火药桶爆炸威力更强,对付木制船只威胁很大,也是刚刚才改进完成,还没有来得及送去江陵。
火器营一共才五百人,不可能每艘船都配备二十人,实际上,除了陈庆的帅船外,其他每艘船只有四名火器投掷兵。
另外四十名投掷手负责投掷火油球,他们戴着特制的石棉手套,他们躲在船舷背后,在近距离作战时,同时投出火药桶和火球油,
远距离作战和中距离作战则由床弩和弩炮负责。
陈庆绝不相信,威力巨大的火药和火油会在水战中发挥不了作用,这可是科技最先进的宋朝,还要使用海盗式的作战方式?
船只渐渐靠近了,九艘车船加速前进,超过了陈庆的主船,车船上的士兵一起向敌船上的船帆射出火药箭,有几艘战船卸帆晚了,结果船帆被火药箭点燃了。
对方士兵也向车船上射箭,顿时江面上箭矢如雨。
李师宏大喊:“卸下船帆!”
巨大船帆轰然落下,大船只能橹舵来保持微弱的动力,速度就没有刚才那么快了,这也是水战形势所逼,船帆只有远距离航行时使用,近距离作战必须卸下,否则肯定会被火箭或者火药箭烧毁。
而车船速度快,转身掉头灵活的优势充分显示出来了,它们围绕着大船航行,速度很快。
这时,敌军为首的战船向陈庆坐船冲来,大家都看出这艘五千石的战船地位不一般,擒贼先擒王的念头强烈充斥在统领章胜的脑海里。
距离百步左右,两船擦身而过,对方五十名士兵箭矢齐发,密集的箭矢射向大船,但迎接他们的却是二十部床弩发射,一百支寒鸦箭呼啸着射向敌军士兵。
当然,床弩只有陈庆的主帅船上才有,主要成本太高,寒鸦铁箭落入江中无法收回,不像陆地上还能收回再用,不可能大规模推广。
寒鸦铁箭有裂石穿金的威力,士兵的血肉之躯哪里能抵挡,瞬间二十余名士兵被铁箭穿体而过,当场惨死。
两艘大船同时调头,再次相遇时,相距只有十余步了,直接进入近距离作战,敌军几名士兵抛出铁链钩,钩住了陈庆大船得船舷,陈庆大喊一声,“投掷!”
六十名投掷手同时发威,他们忽然站起身,奋力将四十枚燃烧的火油球和火药桶向对方船上投掷而去,士兵们纷纷蹲下。
四十枚火油球落地,里面的薄皮陶罐碎裂,大量火油倾泻而出,宋军的火油并不是粘稠的石油,而是由工匠进行了过滤杂质、沉淀等提纯工序,达到点火即燃的程度,才能是军用火油,又叫猛火油,否则历史上著名的猛油火柜怎么能使用粘稠的石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3/17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