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第6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5/1717


第三天一早,他和副使刘敬带着几名随从在五十名侍卫的护卫下离开了甘泉堡,前往北仙人关。
陈庆送走了王巩,接到妻子的消息回到家里,却意外发现赵巧云也在自己家中,在等自己回来,当然不是她一个人,吕绣和李清照也坐在一旁。
陈庆笑着安慰赵巧云道:“人已经走了,你可以放心了!”
“那以后呢?”
赵巧云小声道:“我的意思是说,能不能顺水推舟,就说我病故了?”
陈庆摇摇头,“这样肯定不行!”
“为什么不行?”赵巧云一脸失望。
陈庆叹口气道:“认识你的人很多,这里就有几百个女人,她们会嫁给我的手下,然后你诈死这件事就会成为我的一个把柄,我若得罪了谁,一个欺君之罪都盖到我头上来了。”
赵巧云默默点头,歉然道:“对不起,是我太自私了,没有替将军考虑。”
陈庆笑道:“你不用担心,甘泉堡距离临安十万八千里,使者来一趟不容易,我随便找一个借口就打发了,我就说你自己回大宋游玩山水散心去了,谁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而且韦太后绝不希望你回去,你担心什么呢?”
吕绣也笑道:“就是说嘛!你担心什么呢?我们的陈都统一诺千金,只要你不想回去,他就不会让你回去!”
===第三百八十八章
备战===
自从两名逃兵被抓捕的消息明确后,甘泉堡的战备便开始加紧了,数千根松木被砍伐运回,原本长满了松树的两座大山终于变成了光秃秃一片,下一座长满树木的大山至少要在七八十里外。
这也算是变相的坚壁清野,包括住在附近一些农民要么进城,要么迁去百里外的其他县城。
除了伐木外,采掘煤炭和大石也是备战的一种,煤炭就不用说了,短短半个月就采掘了几千吨,堆满了西北城角,足够城内军民使用一年,宋军随即停止了煤炭挖掘,开始全力采掘大石,从南面三十里外的石山采掘大块石头回城,这是为了准备防御武器。
这天天不亮,数千士兵从军营跑出,直接沿着甬道奔上城墙,开始沿着城墙进行体力训练,这些都是体能测试不合格的士兵,一共六千人,包括呼延通的两千士兵,他们当初都是长跑能手,但这几年养尊处优,停止了训练,体力严重下滑,竟然没有一个人达到标准。
士兵们原本是在城外训练,但担心金兵会随时杀来,从昨天开始,军队改为在城头上跑步训练。
甘泉堡虽然叫做城堡,但它是实际上是一座县城,城墙周长十四里,跑三圈就是四十多里了。
此时陈庆也在城头上,他和跑步训练无关,他在视察宋军工匠营测试火鹞子,火鹞子由两名大匠负责,一个弩坊大匠胡臻,一个是器械坊大匠谢长治,这两人各有所长。
胡臻是陕西路军器局首席大匠,原是跟随八字军王彦,后来跟随陈庆,他擅长做弩,安装在大船上巨弩火药炮就是他制作的,小型投石机也是他设计制作。
而谢长治则擅长做大型器械,同时也擅长制作飞行器,也就是木鸟,火鹞子就是木鸟中的一种。
谢长治和胡臻同时在做两件事,一是安装第二架千步炮,也就是超巨型投石机,陈庆已经从军器监得到了千步炮抛竿的详细制作图册,只是制作一根抛竿最快也要五年时间,他们根本来不及大批量制作。
只是远在梓潼县的周宽却在成都一家船行内,无意中发现了一根千步炮的抛竿,至于它怎么会在船行内已经无从知晓,周宽立刻用二十贯的价钱买下了这根对船行毫无作用的抛竿,这次大军北上,抛竿也一起北上了。
甘泉堡内已经有一架千步炮,这是第二架。
千步炮已经快完成,收尾事情交给其他工匠,胡臻和谢长安开始全力以赴调制火鹞子。
火鹞子可以说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件火器,它必须始终保持一个稳定的飞行姿态,甚至在火药助推后依旧保持稳定,最后还要精准落地,这就不是一般的困难了。
甘泉堡已经先后进行了数百次改进试验,基本上已经解决了精准落地,也解决了正常飞行姿势,但最大的问题是会偏离飞行路线,总是飞偏,这个问题一直找不到原因,也一直没有解决。
谢长治已经进行三天的试验研究,他不愧是东京军器监的首席工匠,在试验飞行了十几次后,便找到了原因。
“启禀都统,飞偏的原因还是火鹞子腹部装载的火油导致的,火油不稳定导致火鹞子飞行不稳定,所以它有时候正飞,但更多时候是偏飞,另外翅膀的尺寸和厚度也有点问题。
卑职用没有装载火油的火鹞子试飞,稍微在翅膀上进行改进后,便连续五次都成功。”
陈庆沉声问道:“那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解决办法就是回归最初,不装载火油,而是点燃火鹞子本身,然后在敌军上空爆炸,燃烧的碎片就会四散飘落。”
旁边胡臻又补充道:“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火鹞子浸泡在火油内几天,然后拿出来晒干,这样火鹞子本身就是火油了,或者想办法把火油做成油泥状,涂抹在火鹞子上.......”
陈庆笑道:“浸油这个方案可以,就是原木材浸油,而不是火鹞子浸油,否则晒干后会变形,另外油泥涂抹不妥,但油泥这个思路很好,能克服液体油的很多弊端,比如直接点燃后可以投掷,不用再投掷火油桶了。”
“我们可以试验!”
“尽快吧!如果浸油来不及,以后再慢慢改进,先让火鹞子能用起来。”
”卑职明白!”
这时,一名士兵飞奔而来,单膝跪下禀报,“郑将军在东城门有急事,请都统速去!”
陈庆又鼓励工匠们几句,这才快步下城去了。
东城门外来了一队商人,由两百多头健壮骡子组成,每头骡子驮着四只大木桶,郑平正带着士兵们查看大木桶内的物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5/17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