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第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1717


陈庆心知肚明,找得到才怪,他连忙解释道:“我是建炎年间从军的,还没有来得及在吏部补上名字。”
“我想也是这个原因,而且吏部的档案目前比较混乱,还是宣和三年的旧档案,找不到也正常,好在宣抚使在吏部有人情,又重新给你补了一个阶官。”
说得这,王牧将一枚铜牌递给了陈庆,正面写着‘横班副使’背面则刻着中卫郎,下面是从七品三个字。
陈庆接过牌子看了看,不解地问道:“横班副使是什么意思?”
王牧笑着解释道:“大宋的武阶官分为八级六十阶,横班副使属于第四级,这个级别包含从二十三阶到第三十四阶,你就是第二十九阶,从七品中卫郎,一般指挥使都是从七品。”
“这是我最新的寄禄官?”陈庆问道。
“不!不!不!”
王牧连忙摇头道:“这只是你在和尚原战役之前的阶官。”
停一下,王牧又道:“今年一月,朝廷重开武学,共招收一百人,学制一年,川陕诸军得了三个推荐名额,宣抚使决定把其中一个名额给你。”
陈庆连忙起身向张浚行礼,“感谢宣抚使栽培!”
张浚微微笑道:“机会是你自己争取来的,没有箭筈关的战绩,你就不会有这个机会,这次箭筈关之战,你立下了最重要的功劳之一,我准备向兵部请奏你为统领。
但很操蛋的是,朝廷有严格规定,统领必须有从军十年资历,或者朝廷武学出身,地方武学还不行,要么就是官家破格任命。
正好这次朝廷重开武学,就是你的机会了,争取明年春天顺利结业,我正式向吏部保举你为统领。”
陈庆沉默片刻道:“当不当统领其实我一点都不在意,我只在意阵亡的将士能否得到厚抚,幸存的将士能否得到嘉奖。”
这就是陈庆和别的将领不同的地方,他不想背负一个踩着牺牲将士向上爬的名声,虽然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陈庆就过不了自己心中这一坎。
张浚心中略有些不快,但还是很郑重地对陈庆道:“不管是你还是你的手下,我作为主帅,该给你们的,绝不会少一分。”
从官衙里出来,陈庆头脑还是晕晕乎乎的,王牧给他说的一通官职,他一个都没有记住,但有一件事他记得很清楚,他要去京城读书了。
..........
靖康之后,康王赵构一路颠沛流离向东南逃命,先是在应天府登基为帝,改元建炎,又花两年时间向南转移,直到建炎三年才渡江到江宁,正式把江宁府改名为建康府,定为东都,也就是说,朝廷建炎南渡后最初是决定把京城定在建康。
可惜仅仅半年不到,完颜兀术率十万大军搜山检海来了,朝廷又被迫继续向南奔逃,在杭州建立了行宫,又将杭州升级为临安府,叫做行在,意思就是临时在这里住一段时间,等光复中原后再回去。
可这一住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绍兴八年,宋金议和成功,赵构再无北伐之心,正式将临安定为都城。
这会儿还是绍兴元年,临安府治钱塘县和仁和县还只是朝廷的临时驻地,官家赵构抗金意志坚定,励志北伐,也只是普通百姓把临安城当做都城看待。
四月的临安城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天气温暖,尚没有热起来,西湖边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山清水秀,景色怡人。
这天上午,临安城余杭门的外码头上,一艘客船正缓缓靠岸。
站在船头的年轻书生正在陈庆,他戴一顶黑纱幞头,身穿细麻蓝衫,腰束革带,配一柄宝剑,加上他身材高大,看起来器宇轩昂,人才出众。
这次来临安,他的长枪和战马都寄放在王彦那里,只带了他的弓,放在一只柳条箱内,再有一些碎银子和几件换洗衣服,这就是他的全部随身行李。
后面的黑胖子是都头郑平和副都头赵小乙,他们是请假来临安探亲,两个月后就要回去。
郑平打量一下县城道:“我还以为临安城是个小县城,看起来还不小嘛!”
陈庆淡淡道:“临安城南面是钱塘县,北面是仁和县,原本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都城,一直就很繁华,只是被方腊造反破坏过,又遭到金兵抢掠,不过城内都是北方逃来的豪门巨富,应该恢复得很快。”
“老郑,你父母住在哪里,你知道吗?”赵小乙问道。
赵小乙也想打扮成一个书生模样,怎奈气质不够,身材瘦小,怎么看都像个书童,而郑平大腹便便,身上穿金戴银,则像个暴发户商人。
郑平挠挠头,“信中留有地址,好像在保和坊,打听一下吧!”
很巧,他们要找的保和坊就距离余杭门不远。
“这京城的城门上还居然挂着十几颗人头?”
赵小乙发现城门顶上挂着一排木笼子,走近了看,原来笼子里都是人头,一个个面目狰狞,怪吓人的。
陈庆瞥了一眼笑道:“应该都是江洋大盗之类,斩首示众,安抚百姓!”
三人走进了县城,城内熙熙攘攘,热闹异常,大量从北方逃来的商贾巨富以及达官贵人从四面八方涌入临安,人口迅速超过百万,以至于临安地价暴涨。
各种商业也随之兴盛起来,新造的酒楼店铺一座比一座豪华,一座比一座精美,各种招牌旗帜铺天盖地。
三人一路打听,不多时便来到了保和坊,郑平站在一座大宅前发呆,父亲给他的地址就是这里,门牌上写得很清楚:郑宅。
正大门上方的门匾上镌刻了五个大字:河间县公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17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