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第8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4/1717


“应该可以,内关防南,外关防北,这座关隘本来就是南北双防,就怕陇州那边有军队杀来,但一时半会儿应该不会。”
曹德点点头,
他率领五千士兵护卫数万百姓过了北仙人关,沿着新建的官道向成纪县方向而去........
刘光世主力在汉中全军覆灭的消息在三天后传到了平凉县。
正要率军南征的陈庆不得不改变了计划,暂停攻打陇州的汧阳县,命令牛皋率一万军队守平凉城。
陈庆安排刘瓒去守兰州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换回牛皋,
刘瓒守兰州城,而兰州城守将程恒则调去守凉州,这样,牛皋便调了回来。
之所以把牛皋调回来,在于他更擅长防御火攻,统帅力也很高,完全能独当一面。
城头上,陈庆对牛皋道:“平凉城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我们进攻陕西路的跳板,也可以说是插进敌军后背的一根毒刺,无论对我们还是对敌人都十分重要,金国和伪齐都不会接受我们占领平凉,一定会不断来攻城,我把王铎留给你当副将,再给你十名年轻的指挥使,你还可以好好训练六千新编降军,另外,粮草物资和投石机都留给你,我只有一个要求,给我守住平凉城。”
牛皋点点头,“都统放心吧!平凉城的条件很好,卑职会谨慎守城,尤其不会让敌军里应外合夺城。”
停一下,牛皋又担心问道:“不知汉中那边局势会怎么发展?”
陈庆沉吟一下道:“这次金兵攻打汉中和以往不同,准备得很充分,所以我也不急于攻打凤翔,围魏救赵之策未必再管用,我们要首先稳住熙河路,再考虑怎么夺回汉中。”
“这次汉中失守,会大大缓解都统的处境,至少有充分的理由不用回去述职了。”
陈庆摇摇头,痛心疾首道:“我回不回去都有借口,关键是我们压力增大了,说实话,我宁愿吴阶在汉中,可朝廷偏偏把他调走了,派了一个平庸之将来主管川陕,把吴阶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军队底子全毁了。”
.........
当天晚上,陈庆率领两万军队以及一万头骆驼返回了成纪县,牛皋被任命为平凉制置使,主管凉州府军政,率一万六千人镇守凉州城。
三天后,陈庆大军返回了成纪县,他听说曹德到了成纪县,顿时大喜,立刻在经略府官房接见了曹德。
曹德是北宋名将曹彬的后人,当初陈庆在临安练兵时,曹德和他争夺军营,两人不打不相识,结下了交情。
曹德和高定的关系极好,和呼延通也有很深的交情,这些将门子弟都是一起长大的,陈庆索性把他们二人一起叫来聊天。
陈庆笑眯眯道:“我听说刘光世在扬州兵败,还以为曹将军也不幸殉国了,当时确实有这个小道消息。”
曹德伤感道:“哎!当年的事情别提了,连我家人都给我准备办丧事,我是抱着一根木头渡过长江,被渔民所救,三千弟兄就我一人活下来了。”
“汉中局势如何了?”陈庆转开话题问道。
“金兵估计是想占领汉中,并没有急于攻打剑门关,而是稳固对汉中的占领,这次刘光世全军覆灭,汉中很难再收回来了。”
“这次我明明派人去通知刘光世,他怎么会全军覆灭?”陈庆不解问道。
曹德有些惊讶,“都统到现在不知道吗?”
陈庆一怔,“不知道什么?”
旁边张晓欠身道:“卑职还没有来得及向都统汇报,其实这次刘光世全军覆灭完全是他自作自受,他竟然想趁都统东征的机会偷袭成纪县,结果反而被金兵端了南郑老巢,他的手下都有家属在南郑,所以他又率大军急急赶回南郑,被金兵主力埋伏击溃。”
陈庆眼中露出怒色,“他想偷袭成纪县?”
曹德有些尴尬道:“此人对都统成见很深,或许他是想吃掉熙河路,他早有这个想法了。”
陈庆冷冷哼了一声,“看来真是天意啊!”
曹德又连忙道:“卑职觉得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怎么处理北仙人关,张雪飞还率两千军队守在那里,卑职很担心,金兵会南北夹击,北仙人关恐怕就守不住了。”
陈庆点点头,回头问张晓,“渭水城那边有多少驻军?”
张晓连忙欠身道:“回禀都统,目前有两千人左右。”
陈庆当机立断道:“我记得渭水城是按照五千人容量修建的军城,立刻再增兵三千人。”
===第五百二十七章
廷议===
渭水城是一座军城,在成纪县重建完成后,就开始修建它,可以说,它就是成纪县的咽喉大门。
这也和特殊的地理相关,延绵上千里的大小陇山将陇西和关中分割成两个地理单元,穿过陇山北面有陇山关、六盘关等十几大大小小的关隘。
而南面只有渭水河谷,沿着渭水南岸可以进入秦州,这条渭水道在陇州有一个四道岔口,向正西前往成纪县,而向西南则通往北仙人关,向东通往凤翔府,向东南走西谷通往大散关。
可以说这个四岔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熙河军便在这里修建了渭水军城。
当然,这座渭水军城不可能把所有官道都全部堵死,它主要是防备前往成纪县的官道,基本上把去成纪县的官道堵死了,去北仙人关的道路却防备不够,毕竟汉中一直是宋军的地盘。
对去北仙人关的通道防御的紧迫性不大。
所以,金兵就算要走渭河河谷去攻打成纪县,首先先拔掉渭水军城这只拦路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4/17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