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第10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9/1086


“都督陶瑾,安定门。”
“都督刘聚,东直门。”
“副总兵顾兴祖,阜城门。”
“都指挥李瑞,正阳门。”
“都督刘得新,崇门。”
“都指挥汤节,宣武门。”
“武进伯子朱瑛,朝阳门。”
“兵部侍郎沉忆辰,西直门!”
名义上诸将皆受石亨节制,不过沉忆辰防卫的西直门跟石亨驻守的德胜门,是迎战蒙古大军的主力战场。
所以相比较寻常驻防九门的一万兵马,沉忆辰跟石亨一样,实际上掌控着两万兵马。
一望无际的蒙古大军陈列于京师城外,太师也先望着远处那高耸的巍巍城墙,瞬间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如果不是土木堡之战意外俘获了明英宗,他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兵锋直指大明都城,重现当年祖先们马踏中原的荣耀。
“大哥,我们终于来到京师了!”
伯颜帖木儿脸上同样有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能率军攻打大明都城,这是何等的光荣。
七十年来蒙古大军被明军追逐的场面,从此将转换身份!
“太师,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是推着明国皇帝出去叫门,还是即刻组织攻城?”
阿剌知院开口询问了一句,兵临京师城下仅仅是第一步,贡献京师逐鹿中原才是瓦刺的目标。
“拆除京师周围的房屋来打造攻城器械,等做好准备后再推出明国皇帝攻城。”
像京师这等坚城,靠着硬攻肯定是打不下来,也先必须按捺住内心冲动的战意,等待攻城器械的打造完毕。
至于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朱祁镇,能不能叫开城门已经无关紧要,关键时候做到扰乱大明军心就足矣。
再过上几日,这座辉煌的大明都城,将易主到蒙古手中!
===357
出使和谈
(二合一)===
德胜门城楼上,于谦同样冷眼注视着远处铺天盖地的蒙古大军,另外他的身旁还站着石亨跟沉忆辰两人。
“蒙古鞑虏全员着甲,看来土木堡一战失利,对于他们的装备提升颇多。”
于谦曾经出任过山西巡抚,虽然没有领军与蒙古部落作战过,但好歹在九边见识过蒙古三大部的士卒。
当时除了瓦刺部的装备精良些,鞑靼部跟兀良哈部铁甲很少,主要还是以轻装皮甲跟布面甲为主。现在就敌军装备来看,已经不输于大明精锐,甚至是领先目前的京师卫戍部队。
“何需土木堡一战,阳和之战瓦刺大军就已经拥有具装骑兵、铜铳等等装备,全拜大同宣府的贪利之徒所赐,否则吾等怎会遭逢如此惨败!”
石亨愤愤不平的回了一句,他始终对于阳和之战的惨败耿耿于怀。
要知道石亨在阳和之战前,属于明朝公认的将星,不出意外出任九边重镇的总兵官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未来以军功名正言顺封爵也不是不可能。
结果阳和一战四万大同将士覆没,自己孤骑逃脱捡回来一条性命,事后还被朝廷问罪关押在大牢之中,可谓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石亨始终不认为阳和惨败是自己指挥不当的原因,而是边关有人走私资敌,从而导致出现了严重的战略误判。
更为离谱的是,这个资敌之人天下皆知,早在正统十一年就被边关将领弹劾,正统十二年更是被朝廷训斥过。可结果却安然无恙,还有传言即将回京担任十二监掌印。
正好映衬了那句俗话,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听着石亨这样的愠怒话语,沉忆辰把目光放在了他的身上,对于这个历史上夺门之变的关键人物,还是内心充斥着好奇的。
石亨是一副标准的武夫长相,身材高大孔武有力,有着一脸浓密的络腮长胡。除了没有一张红脸,颇为类似很多画像上的关公模样。
单从武功角度来看,石亨无疑是优秀的,甚至可以称之为当代名将都不为过。阳和惨败并没有对他造成多大的影响,后续京师守卫战中奋勇杀敌,完美回报了于谦对他寄予的厚望。
并且他担任总兵官期间,挑选部下“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统率出来了一支愿意效死的精兵,这也成为后来南宫之变帮助朱祁镇复辟的助力。
只是很多时候人一旦掌控了巅峰权势,就很容易势焰熏天,利令智昏。石亨携京师守卫战之功,以及后续的南宫复辟之功,开始结党营私肆无惮忌的干涉朝政,甚至把手伸向了边关重镇。
起到监督平衡作用的职巡抚,全部被他调换成了心腹武将担任,并且协同侄子“圈养”数万材官勐士,朝廷内外将帅半数拜在石家门下。
后来更是无召借故入宫,把宫规律例视为无物,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权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9/10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