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第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1086


第三句是把格局放大,不再斤斤计较于他人言论,表达出只有在祁连山外封侯拜将,才能让世人理解这段才气纵横、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其中祁连山是引用了《匈奴歌》中“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恰好对应了大明北方边境蒙古之患,沈忆宸有封狼居胥的壮志豪情。
最后一句就是龚自珍的原意了,当打破了这一切桎梏,人可以如同美玉一般,剑也可以吐出如虹的气势。
之前沈忆宸的诗词,因为对于古代文学理解不够,只能做一个纯粹的文抄公。
但是现在不同了,差不多一年时间的勤学不辍,沈忆宸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提升。至少脱离了打油诗的水准,能够借用诗词来明志。
当然想要达到惊世骇俗的地步,依然还是需要借助古人的金句,所以他选择了这句“美人如玉剑如虹”。
当这首诗出来,当这手字摆在众人眼前,之前所有的质疑、非议、流言蜚语,此刻只剩下了一片哑口无言。
前面卫卓、徐东海、张忠的诗作,确实称得上不错,不过现在与沈忆宸这首相比较,破诗三市斤还真没有形容错。
因为一首传世之作的价值,远远超过普通庸诗千倍、万倍,就好比乾隆一辈子写诗三万首,加起来能比得上李白、杜甫任何一首传世经典吗?
诗词从来都不是靠数量决定的,而是靠其文字所蕴含的才华!
看着沈忆宸这首诗作,泰宁侯陈瀛神情复杂的默念道:“看来确实是我错了,人如其诗,此子的大气磅礴,壮志凌云平生罕见,来日未必会苦了青桐。”
===071
深藏功与名===
“这……这……这首诗也太强了吧。”
终于有一名文人忍不住开口承认了,沈忆宸这首诗出来,简直让前面所有诗词都黯然无光,说是碾压全场都毫不过分。
“怎么可能,沈忆宸真的有如此才学?”
另外一名官家公子,脸上也是写满了震惊神情,如若不是亲眼看着沈忆宸书写出来,他怎么也不信这是一名十七岁童生所作。
“看来传言的成国公府家塾科举舞弊,真的就只是流言蜚语了?”
事实已经摆在了眼前,甚至沈忆宸都用诗句回应了外界所谓的谣言,如果这都不能算才学的话,那就再怎么解释都无用了。
徐东海一张脸铁青无比,他是真的没有想到,沈忆宸能现场写出此等佳作。
以往还能找拼爹的借口,现在差距摆在眼前,就是自己学识不如对方,徐东海一时感觉自己接受不了。
唯独曾蒙简,偷偷的松了口气,甚至心中不知为何还产生了一丝暗喜。
要知道他可是吃了沈忆宸不少亏,每次自己高光时刻,都被沈忆宸给稳稳压了一头。所以这一次沈忆宸没有出手,他坚决不认为自己可以笑到最后。
果然不出所料,在场的其他公子文人们还是年轻了,沈忆宸都一改往日低调形象,说出如此气势凌人的话语,居然没有生出一丝警觉之心。
现在沈忆宸杀手锏使出来了,全部都懵逼了吧?
还是我曾蒙简机智,沉住气隐忍到了最后!
“李大人,你果真慧眼识珠,难怪之前放言沈忆宸作品会是最佳,现在看来,此子确实独居一档。”
魏国公徐显宗看到沈忆宸的诗作后,想起之前向李敏的询问,在没有见到诗作之前,对方都敢直言断定沈忆宸最强,果然不无道理。
甚至他都有些敬佩李敏的勇气,能顶住外界流言蜚语,力邀沈忆宸参与赏花游会。如若不是抱有十足的信心,断定此子才学力压群雄,否则的话万万不敢如此。
听着魏国公的称赞,李敏赶忙点头称是,私下却悄悄的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
因为就在前面沈忆宸引发在场公子文人,群起而攻之的时候,李敏他差点没被吓的尿裤子。结果没想到在转瞬之间,自己就完成了绝境翻盘,还冠上了慧眼识珠的美名。
这一番人生大起大落,李敏当年考科举都没有这么刺激。
毕竟科举没考上还能选择来年再战,这一次要是出问题,就真的没有来年了……
“封侯拜将祁连外,不愧是勋戚后裔,此等气魄真是随了今年凯旋而归的成国公!”
成安侯郭晟此刻也是赞不绝口,如今的勋戚子弟,基本上已经堕落成为了纨绔子弟。除了靠着祖上荣光吃喝玩乐以外,哪还有什么进取心,脑海中都忘了现在北方草原上,还有着外族的铁骑纵横!
沈忆宸身为一文人,却保留着封侯拜将,金戈铁马之心,显得尤为可贵。很难想象拉垮的勋戚子弟中,还能出现如同沈忆宸这般的志向。
“确实厉害,特别那句美人如玉剑如虹,堪称千古绝句。就算不论诗词如何,单单他那一手字,恐怕当今书法大家,见到之后也要称赞一二。”
兵部尚书徐琦也被沈忆宸的诗作感染,他都不记得自己有多久,没见过此等佳句了。如果说之前外界对于沈忆宸还有着些许偏见,今日这首诗作出来,将再无质疑!
与此同时,扇亭的贵家小姐们,也传来了一阵掌声与欢呼声音。她们参加赏花游会,本质上就带着一颗挑婿之心。如今沈忆宸才貌双全,冠绝全场,不知引得多少贵家小姐们仰慕倾心。
“沈公子果真如同传言那般才华横溢,诗作中还表露出了凌云志,真是让人敬仰。”
“不止才学,沈公子相貌也仪表堂堂,真是让人看了好生欢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10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