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第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1086


既然如此,干脆用文章说话,等待乡试结束之后阅卷,周叙有绝对的信心沈忆宸能够脱颖而出!
“功叙兄,你居然卖起了关子,看来此考生颇为特殊。”
王一宁与周叙在翰林院共事多年,彼此脾气秉性都相当了解。
以周叙严肃刚直的性格,要是看好谁就不管不顾的直接说出来了,丝毫不在意外界的评价。如今却选择隐藏,问题肯定不是出在周叙身上,只能是那名考生身份特殊。
“准备开考了,再说吧。”
周叙依然笑了笑不予回答,与此同时顺天贡院响起了敲锣声音,意味着正统九年的乡试正式开考。
此时沈忆宸坐在号舍之中,注意力全部都放在乡试考题上面。
乡试第一场考题共有七道,分别为四书义三题,加上五经义四题。由于五经题所占比重较高,所以乡试取中的前五名,也被称之为“五经魁”。
别看考题足足有七道之多,但实际上对于字数的要求并不高,四书题答案只要求两百字以上,五经题每道三百字以上。
甚至考生要实在写的慢,还可以各自省去一道,答满五题即可。
当然,你要是少写两道题交卷,基本上就意味着主动选择淘汰出局。毕竟其他人都能完成七道,凭什么你只完成五道还能被取中?
如果这都可以的话,那么日后考生们都会有样学样,集中精力写五道题就好,七道考题的规定也将形同虚设。
另外乡试对于答题内容自由度限制非常死,更类似于基础知识考试,所有标准答案都能在永乐年间颁布的《四书五经大全》中找到。
也就是说哪怕某位考生没有一丁点的思维发散空间,只要记忆力足够强大,有着堪称机器人一般的死记硬背能力,那么也能够在乡试中举。
某种意义上来说,乡试是一场下限非常高,上限却很低的考试。每位考生只要不是浑水摸鱼上来的,基本上都能答个大概出来,不会像童子试那样错漏百出。
不过恰恰是因为限制的太死,稍有脱颖而出者,就会在一众考生中显得非常亮眼。
沈忆宸要做到的就是,如何戴着四书五经八股文镣铐,去演绎出一段与众不同的舞蹈。
认真思索之后,沈忆宸把目光放在了第一道四书题上。科举重首题,想要得到主考官们的特别关注,首题必须要无比出彩,才能力压群雄!
这道四书题为:先进于礼乐。
这道题出自于《论语》,全文为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这道题明代的张居正曾经破过,思路为那些所谓的君子不过虚有其表,并没有真正的在乎礼乐品质修养,所以才会不如乡野平民。
张居正在八股文上造诣极高,他的破题思路堪称是标准模板答案,几乎所有士子们的破题方向都会往这上面。
沈忆宸想要做的,就是挑战张居正的模板范文,在不偏题的情况下独辟蹊径。
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手如云的乡试中杀出重围,得到主考官的赏识!
===107
提前交卷===
沈忆宸思索再三,终于在草卷上写下了破题句。
“圣人述时人尚文之弊,而示以用中之极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可以大概理解为孔圣人所叙述的事情,是当时人们崇尚“君子”所带来的弊端,所以应该选择中间路线来解决。
破题的“用中之极”取自《中庸》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直译过来的大白话,就是把控住“过”与“不及”两种极端,采用适中的方法治理百姓。
沈忆宸的破题思路,通过这八股文的破题两句,就能明显看出走在了与张居正完全不同的路线上。
张居正风格务实,直指那些做官后才想起学礼乐的是伪君子。沈忆宸堪称和稀泥,表明先学礼乐再做官,与先做官再学礼乐都不对,应该折中处理更好。
站在后世的标准上看,很明显张居正的务实观点要更吸引人,也符合他成为当朝首辅后的执政观念。
那就是在其位,当谋其政,不在乎身前身后名,只求当下能执行自己的改革政策。
沈忆宸就属于那种讲大道理的,观点并没有错误,只是放在后世眼光看待内容有些虚。
但是!凡事就怕一个但是!
沈忆宸的破题思路核心,牢牢扣住了儒家最高道德标准跟行为准则,那就是中庸之道!
无论八股文你怎么写,只要在不偏题的情况下,能符合儒家的道德精神,那么这篇文章成绩就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取中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排名高位也在情理之中,至于能不能名列榜首,就得看其他人有没有写出惊世之作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10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