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摄影师手札第12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9/1547


将这本书放在一边,卫燃又拿起了勉强辨认出这是一本《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同样,在这本书里,在空白处同样写着当时读这本书时的各种感悟。
放下手中的旧书,卫燃继续往前走了两步,轻轻撕开一个被报纸包裹的画框之后,发现这里包裹着的是一张超过了半米宽的斯大林画像。
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卫燃推开一个房间的房门,小心翼翼的让手电筒和光束照进去。
目光所及之处,放着的全都是和斯大林有关的各种东西,从书籍到挂像,从凋塑到旗帜。甚至,他还看到了一箱箱不知道内容的电影胶片,和好几大箱子带着包装纸的斯大林头像铜章。
退出房间,他已经可以肯定,之前那些建筑之所以炸掉了楼梯,八成就是为了隐藏这里的情况做的掩饰。而藏在这里的这些东西,毫无疑问是赫鲁晓夫时代“去斯大林化”的产物。
在那场涉及东欧多个国家的轰轰烈烈运动中,这些带着浓烈个人崇拜意向的物品要么被毁要么统一上交,当然,也有不少像这样被藏匿起来的。
而眼前的这些东西,在卫燃身处的这个思想相对自由的时代,无疑可以卖出个好价钱。当然,前提是这些东西能用相对廉价的方式全部运到欧洲部分,并且有方法卖给对的人——这显然不是卫燃擅长的。
将这赚钱的想法抛诸脑后,卫燃在这满地的“宝藏”中寻找着对自己有用的线索。
他可没忘自己是干嘛来的,不管这些年头并不算长的古董能卖多少钱,先找到可能存在的翠榴石才是此行的正事。这份搜寻工作显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完成的。原因无他,这里堆积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用刺刀撬开一个发霉的木头箱子,卫燃从里面拎出两个暖壶大小的青铜站像看了看。和建筑外面的广场一样,这俩站像一个是列宁,一个是斯大林,甚至连动作都和外面的凋像相差不大,仅仅只是个头小了无数倍而已。
将其放回原位,卫燃挪到第二个木头箱子的边上,用刺刀撬开了盖子,出乎预料,这里面放着的,竟然是满满一大箱子苏联风的宣传海报。
显而易见,这些带着些许霉斑的海报从印刷出来的那天开始都没有得到被张贴起来的机会,便被永远的尘封在了这个木头箱子里,又跟着木头箱子躲进了这栋暗无天日的建筑。
继续往前,当第三个木头箱子撬开的时候,里面放着的却是一个挨着一个的搪瓷杯子。随意拿出来一个,上面果然印着斯大林的头像。
将这带着牛皮纸包装的搪瓷杯子放回原位,卫燃在这昏暗的房间里继续乐此不疲的玩着开箱子游戏。
接下来的箱子里,不但放着更多的搪瓷杯子,还有风格类似的暖水壶、镜子、甚至连印刷口号用的木头模版都成箱成箱的冒了出来。
一直忙活到头灯的亮度都开始变低,卫燃也终于停下了手,带着翻找出来的线索物品返回了运输车的生活舱。
能被他带回来的东西仅仅只有两样,其中一个,是半张折起来垫在胸像与胸像之间的地图。
这半张地图绘制的明显是这片矿山的情况,其上不但详细标注了各个楼的功能,同时也证实了卫燃之前的猜测——那些长长的壕沟,果然是给战俘居住的地窝棚!
只可惜,这半张地图也仅仅只涉及了这片建筑群以及一小半的壕沟。剩下的区域却是缺失的。卫燃回来之前大部分的时间,也是在寻找另外半张不知道被塞到哪去的地图。
被他带回来的第二件物品,是一张原本卡在镜子上的黑白照片。从拍摄的角度可以大致推断,这张照片应该就是从某栋楼的楼顶拍摄的。
当然,吸引卫燃注意的,来自这个镜头聚焦的部分,那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用于俘虏居住的地窝棚外面有排着长长队伍的人群,打头的位置还能隐约看到似乎正有人在给它们打饭。
在那些打饭的人身后,壕沟的边缘,还能清晰的看到正有三五个人正对着镜头的方向跪成一排,在它们的背后,还有两个人举起了手中的武器。
翻过照片背面,流畅的蓝色钢笔字简单的描绘着当时的情景:1951年7月20日,52号矿山在行刑队的枪声中开始了繁忙又枯燥的一天。
===第711章
上锁的楼道===
抵达52号矿山遗址的第三天,卫燃在生物钟的催促下早早的起床,吃过昨天晚上提前准备的早餐之后,便在夜色中爬上车顶,顺着天窗进入了驾驶室。
如昨天一样用发动机的轰鸣赶走了埋伏在运输车周围的狼群,卫燃将车子再一次停在了那栋楼的窗户/>
可即便他如此起早贪黑,即便他顺带手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老物件,可直到翻找完了最后一个房间,他也没在这漆黑的楼层里找到另外半张地图,更没有找到和翠榴石有关的任何线索。
当然,即便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不是可能存在的翠榴石宝藏过于吸引人,这里绝对是个淘宝的好地方。
“又特么浪费了一整天的时间”
灰头土脸的卫燃扫了眼卫星电话上的时间,拿上一个被牛皮纸包裹着的搪瓷缸子以及几张状态还算不错的海报,骂骂咧咧的离开了这栋楼。
先把准备带走的纪念品送进温暖的生活舱,卫燃重新返回二楼当作出入口的房间,将季马给自己准备的帐篷搭在了这里,并且用找来的一个铝制脸盆和满地的碎砖搭出灶台升起了一小堆篝火。
这个苏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的铝制脸盆也有意思,底部不但用钢印打上了容量有多少升,甚至连价格都用钢印标在了上面。
而且据卫燃所知,这样的定价方式,一直到苏联解体似乎都没有变过。
比如一个15升容量的铝制脸盆售价一卢布零几个戈比,一盒70根的火柴售价几个戈比,甚至一个冰激凌重量多少克售价多少钱,这些本应随着市场变动的东西却都被苏联以近乎一成不变的方式印在了商品上。
觉得这样很幸福?开始的时候确实很幸福,毕竟苏联民众根本不用担心有人哄抬物价,但这样死板僵化的一刀切却为苏联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随着国立的发展,苏联公民的收入越来越多,但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没有变多,价格也没有变贵。
这就造成了一个恐怖的现象,原本需要努力工作一个月才能买到东西,现在工作一个月可以买好几个。
当这样的情况在苏联境内大量出现的时候,毫无疑问便造成了商品供应的不足。
换句话说,卢布有的是,买面包的人在商店门口排满了整条街,但商店里的面包却只有那么几块。所以在享受了开始若干时间的福利之后,僵化的市场供需矛盾,与坚信偏方治大病的戈尔巴乔夫主刀的休克疗法碰撞出的火花,迅速燃尽了曾经那个庞然大物最后的一丝气血。
现如今,这铝制的脸盆虽然暗淡无光,但却依旧坚固,可当初生产这个脸盆的厂家,却大概率早就已经成为了那个红色帝国的陪葬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9/15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