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户官开始第2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6/1028


进入这些书院有名士教导,更有朝堂致仕的官员宿老任教,有师资、有人脉,以至于许多学子纷纷前来求学。
渐渐的在朝堂之中隐隐形成一股潜在的学院势力,可想而知这些学子在这里求学,互为同窗,若是有朝一日能够高中,入朝为官,这便是天然的同党啊。
大明开国自朱元璋起便大力推动科举教育,虽然说朱元璋对于官员无比苛刻,但是对于教育的重视绝对是千古罕见。
甚至不惜给予这些读书人以极高的待遇乃至特权,经过上百年几代君王的努力,大明在教育方面较之历朝历代绝对走到了巅峰。
不过自朱元璋开始,历代帝王也是一直不遗余力的打击书院教育,因为历代帝王很清楚,这种教育方式绝对是滋生朋党的温床。
嵩阳书院在这种情况下四度遭到毁禁,不过在经过孝宗时期的大力发展,如今的嵩阳书院占地广袤,建筑群落遍布,四方求学之士成百上千,怕是丝毫不下昔日嵩阳书院巅峰之时。
李桓就那么站在嵩阳书院入口处,看着那三五成群的求学士子结伴进出,一切是那么宁静、祥和。
突然之间李桓看向正在打量着嵩阳书院的王阳明道:“阳明先生,你说大明自太祖开始,几代帝王封禁地方书院,此举是对还是错?”
王阳明显然是没有想到李桓突然之间问他这么一个问题,一时之间就算是王阳明也有些迟疑起来。
书院存在的好处自然是能够更好的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贤良之才,这显然是书院的好处。
毕竟以往各类典籍在民间极其罕见,读书人想要寻一本书都要前往高门世家求取,那个时候书院的存在显然为许多求学的读书人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有鸿学硕儒指点,有堆积如山的典籍可以翻看,书院的存在绝对是大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然而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完善,再加上大明经过上百年不断的完善、发展各级官学教育,已经彻底的解决了读书人求学的困难。
这个时候书院的存在也就没有当初那么重要,反而因为极有可能会成为滋生朋党的温床而被朝廷禁毁。
李桓看着王阳明那一副迟疑犹豫的模样不禁笑了笑道:“想来先生你心中也明白这书院的存在于我大明究竟是利还是弊了吧!”
王阳明一声长叹道:“可是书院的存在本身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其中的人罢了!”
李桓闻言不禁心中暗赞,不愧是五百年仅出的圣人,显然他对书院的问题看得很通透。
书院没错,错的是那些进入书院求学的人,李桓敢说,这书院之中,至少大半的求学之人在前来书院求学之时,心思便已不纯。
要说大明亡于党争绝对是夸张之词,但是大明党争之烈绝对是大明亡国的一大原因,虽然说如今大明尚没有出现党争,可是文官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形成,再发展下去势必就是党争。
不得不说大明的文人真的很厉害,先是同武勋争,同心协力,借着土木堡之变一举将在朝堂之上同他们并肩而立的勋贵集团搞死搞残,彻底的打压下去。
没了武勋集团的约束制衡,文官集团迅速膨胀,逼得天子不得不重用宦官,於是文官集團便继續同宦官集团相争,镇压了宦官集团之后,放眼朝堂内外,天子、武勋、宦官皆已无力同他们相争,于是再无敌手的文官集团便开始玩起了窝里斗,内部分裂成几大派别,生生的将党争发展壮大,上演了明末赫赫有名的党争大戏。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东林党,而东林党便是由东林书院而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主导朝堂乃至主导大明走向的一股强大力量。
看王阳明出神,李桓微微一笑道:“好歹也是传承了近千年的古老书院,虽几经封禁,但是几度起复,底蕴仍在,阳明先生可愿同李某一同感受一下此间书院之千古文化魅力。”
收回思绪,看了李桓一眼,王阳明轻叹一聲,一边跟着李桓走进嵩阳书院,一边道:“陪你走上这一遭,也不知对这嵩阳书院而言,究竟是福还是祸。”
李桓闻言忍不住笑道:“太上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夺人所算!”
此句出自《太上感应篇》,以王阳明之博学自然再清楚不过其中道理,也知道李桓说这话的意思。
所以说王阳明原本的忧虑随着李桓这话一出越发的深了几分,原本明媚的阳光,竹林掩映的庭院,乃至那三五成群结伴的文人士子,在王阳明眼中仿佛渐渐的多了一层阴霾之色。
李桓一身劲装打扮,而王阳明也是随意着装,在这尽皆青衫长袍的书院当中可谓显得极为另类。
因此当二人走进嵩阳书院,登时便引来了四周不少文人士子的侧目,甚至没等二人走进书院几步,便有几名身着青衫的士子冲着二人大步而来。
【一万字大章送上,晚上还更新,能求个月票打赏不。】
ps:推荐好友520农民精品上架新书《重生2008:我阅读能赚钱》【沐阳重生2008,正值风华正茂,左拥漂亮女友,右握阅读系统。单女主,主打实体工业,无套路轻松文。】
===第一百三十章
书院的规矩【求订】===
那几名士子几人一起直奔着李桓还有王阳明二人而来,目的极其明确,而且行走之间脚下如生风一般,就算是李桓还有王阳明反应再迟钝也能够察觉到。
更何况这几名士子的敌意那么明确,李桓还有王阳明皆是天下少有的强者,要是连这点敌意都察觉不到的话,那一身修为岂不是白白修炼了吗?
脚步一顿,李桓先是同王阳明对视了一眼,然后齐齐向着那几名走过来的士子看了过去。
为首一人看上去年约三十许,在一众士子当中也算是年长者了,所以隐隐为这几名士子的领头人。
吴世安乃是浙江松江府人氏,家中世代经商,乃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豪绅。
商人有了钱财,首先想的便是如果来保护自家的家业,所以便开始兴办族学,花高价请落地的秀才教导族中子弟,但凡是族中有品学出众者,便会倾尽全力供养其走科举之路。
吴世安便是吴家嫡系子弟当中最为优秀的一位,弘治十七年高中举人,也算是身上有了功名的学子。
只是考上了举人,似乎耗尽了吴世安的运道一般,接下来一次会试却是名落孙山,未能如愿高中进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6/10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