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第1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2996


围观的人没见过这样的推子,纷纷的问:“王老师你用的是什么东西?”
这是超出时代的产品,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是当之无愧的工艺品,岛上的百姓看的眼睛老大:小刀在屁股上拉口子,可算是开眼了。
王忆笑道:“这是电推子,用电池的,现在咱翁洲还少见,等过几年应该就会出现了。”
他不怕电推子会暴露身份。
这年头欧美电推子早通用了,甚至连更先进的真空电推都出来了,以后有人疑问他就往国外推。
当然现在国内也就是大城市才有所见,乡下用的都是手动如剪刀的铁推子。
所以社员们很新奇:
“用电池的推子?自动化呀?”
“咱城里确实没有,不过现在城里有理发屋了,剃头匠不叫剃头匠了,叫理发师、美发师!”
“这是在首都带回来的?”
王忆一边开推一边说道:“对,但首都也很少,友谊商店才偶尔有卖。”
“友谊商店是啥?”抱着小儿子的凤丫问道。
王东喜说道:“专门做外国友人买卖的供销社。”
“这厉害了,王老师还能进友谊商店。”众人纷纷羡慕。
王忆大概推了一圈,一个脑袋推出来了。
学生摸着头发傻笑着回队列,立马有一群孩子围上去:“状元,啥感觉?疼不疼?”
“对,疼不疼?公社刘瘸腿的铁推子都生锈了,每次剃头会夹头发,死疼!”
“你怎么这么快?让我摸摸、让我摸摸……”
电推子加上模具的组合就是圆寸头流水线化,王忆又招招手,学生们有了榜样不再害怕,开始争先恐后的上来。
理完发的回家洗头,赶在记者到来之前,男学生们已经全换成了统一的圆寸头。
当然不是很标准,王忆给自己定的理发标准就是能看得过去即可。
想要标准那省什么钱?去洗剪吹一条龙。
九点多钟,记者戴着相机乘船上岛,他是个中年人,看到列队整齐的学生们统一的圆寸头露出满意的笑容:
“王支书,你们队里的思想觉悟高啊,学生娃们为了今天扫墓还统一剃了头?”
陪同人员之一的王东喜笑道:“这不是知道报社的同志要来,我们就让孩子们好好收拾了一下。”
这个回应让记者更满意:“待会你们看我的,我给你们至少拍十张照片!”
王东喜顿时高兴。
这年头相机拍照代价很大,每次拍照都要胶卷都要冲洗,而胶卷昂贵,便宜的国产乐凯牌胶卷也得十元钱,冲洗一次也要花十元钱,这一来一去就是二十元了。
王家队里的强劳力一个月才三十六块!
记者到来,王忆让各班班长清点人数,然后胸口戴上准备好的小白花,高个子同学合力搬起花圈,各班排着队出发,路上歌声响起来: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一曲唱罢,他们到了目的地——天涯岛东侧的中段一处崖壁。
崖壁上有坟墓也有一块大石碑,这是整个县里都有名的英烈碑。
碑石正面有大师雕刻的‘中华英烈永垂不朽’字样,背面则是一个个的名字,都是当年保家卫国而阵亡的海上武工队人员名字。
自古以来翁洲海情复杂,斗争形式也复杂,小鬼子入侵沪都之前先攻下了福海水域,以此为跳板进行侵略行为。
从那时候起海上武工队就出现了,有血性的渔民们一不甘心当亡国奴二不能让家人乡亲被鬼子欺侮杀害,便组织起来在各岛屿中潜藏、在海浪里出击。
当时天涯岛因为山势复杂曾经藏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经历了反侵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后为国捐躯上百人,解放后县委出资便在岛上东侧中段的崖壁树立起了一座英烈碑。
之所以选择这地方立碑是因为崖壁下就是个海湾,曾经有十余名战士被敌人包围,他们宁死不当俘虏,一起跳崖而亡。
当年立碑的时候,海福县委的领导亲手种下一排松树。
三十多年过去,纤细的松苗变成了苍劲巍峨的古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29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