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第13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7/2996


立马有老汉鼓掌说:“大刚哥你行,回来多少年了,看起来你还没把本事给放下。”
王真刚没回应。
酷老头。
他把军刀又交给王忆。
王忆说道:“这刀没有刀尖了,不好去给竹子挖洞吧?”
王真刚再次拿回军刀拧了一下刀柄,原本空空的刀柄末端顿时弹出一个实心的圆锥钉。
他拿过一根竹子,然后手臂使劲一砸将圆锥钉砸在竹子上,直接砸出一个小小的洞来。
王忆一看乐了:“哈,真是好东西,开口大小正好啊。”
这样有王真刚负责给竹节开洞,王忆和其他人则带着竹子去农田、菜园里研究起来。
竹子做的滴管系统挺简单的,不管庄稼还是蔬菜都是统一方向栽种,在两头地垄上插个‘y’型木枝把竹子放上面就行。
水渠里放上一条手腕粗细的竹竿,伸入农田的细竹竿有一头便插在它上面,给它们做好固定然后往细竹竿上做标记,贴着庄稼苗菜苗的位置是标记,后面要统一开个小孔。
老头们忙活一阵没耐心了,说:“王老师,这费劲巴拉的有啥用?这样还不如让我们天天拿着水瓢来一瓢一瓢的浇水呢。”
王忆笑道:“这大热天一瓢一瓢的浇水不热吗?咱们这个只是费劲一时,你们那可是费劲一直。”
“而且,这滴灌技术省水,比你们用水瓢浇水还要省水,你们等等就知道了。”
其实他也挺不耐烦的了。
这在视频网站上看人家手工diy挺有趣,真轮到自己可真费劲。
这让他暗暗佩服一无用处手工耿,人家能赚钱真是理所当然的,现在他可体会到手工耿的辛苦了。
不过竹竿滴灌系统只是繁琐但并不困难,这东西不是他的发明,是他曾经看到过的一种古法灌既技术。
他记得这东西出现在缺水的西北地区。
为了克服久晴无雨、山区高山旱地无法落种的干渴困难,西北山区的老农们去购买毛竹竿,用毛竹杆来引水进行滴灌。
黄瓜地和番茄地最需要水,这两样作物没水就不长,水足则会长得很快。
第一套滴灌毛竹就是放入了一片番茄地。
王忆采取地垄头处高而地垄尾处低的放置方式,将充当水渠的粗毛竹给略微抬了抬。
这样往粗毛竹头上的大开口里倒上水,水流入粗毛竹竿内又会顺着旁边开口流入衔接在上面的细竹竿里。
地垄头处位置高,这样水流流入细竹竿后便顺畅的流了下去。
很快,细竹竿上的小孔开始往外滴水了。
水滴一大滴一大滴的落下,接连不断的正好落在菜苗位置。
看到这一幕,围观的老头老太们高兴的笑了起来。
有人奇怪的问:“王老师啊,这杆子明明开了小洞,为什么不是往外流水而是滴水?”
王忆解释道:“老叔我没别的意思,我不是瞧不起你们,但这个道理你们很难理解,它跟压力和张力有关,很难解释给你们听懂。”
“简单来说吧,管道内的水压、管道外的气压还有水流出过程中存在张力,是这些力量互相作用最后呈现这样的结果。”
老头和老太们一听,顿时肃然起敬:“这个滴灌技术虽然看起来是个破逼烂吊的东西,原来也是高科技啊。”
王忆无力吐槽。
这东西不是高科技,实际利用起来也简单,但是涉及到的学问确实很复杂。
一套滴灌系统投入使用,大家伙先不去忙活了,直接蹲在菜地里顶着烈日观看滴水。
水滴一滴滴的落下,正好被土地吸收,这样浪费的很少。
王祥高倒了两瓢水进粗毛竹干里,然后这就能滴上几分钟。
王忆说道:“以后大家不用再挨个给浇水了,拎着水桶给各个滴管系统的粗毛竹里加水就行了,让它一个白天都在滴水。”
“这样好,这样好。”大家伙纷纷点头。
带队出海撩海蜇的王向红中途回来送海蜇,听说滴管系统投入使用后他赶紧放下手头工作跑来看热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7/29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