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第16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00/2996


自然,这是改革开放的功劳。
改革开放之前是大家都穷都没钱,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了,于是一些消费品就开始热卖了。
电子产品增加的销量主要在城市里,农村地区占比较少,毕竟现在买收音机还要票,农民渔民有钱没有票,一样买不到收音机。
所以现在的外岛不管哪个生产队,家里有收音机的已经是大户人家,谁家里再有一台录音机?
那绝对是在城里有干部亲戚!
李老古想过王忆会给他送来一台收音机,因为王忆跟他说过他们队里正在组装收音机的这回事。
可是没想到这机器现在就送来了,而且还是一台红星牌的机器!
他吃惊的问道:“王老师,你们队里现在怎么还能生产出红星收音机啊?”
王向红抽着烟笑道:“这是王老师给你托人从沪都捎回来的。”
李老古这还没有从王忆给他带来电力的激动中走出来,一下子又进入了另一个激动中。
收音机,他买得起。
现在除了熊猫牌、沪都牌、首都牌、长江牌、牡丹牌这等名牌产品,普通收音机不贵。
像是中原地区厂子出产的黄河741收音机,这机器产量大、销量广,如今在翁洲便有销售,一台机器是27元。
可是还得要一张收音机票!
李老古这样的渔家老汉哪有条件去捣鼓一张票呢?
现在对于外岛渔家来说,就算谁家咬咬牙拿出个二三十块想买一台收音机也买不到,就是因为被票卡住了!
有意思的是,在79年之前收音机销量跟不上产量,国内市场处于滞销状态,一般只有城里结婚人家才会买,它是三转一响四大件中的那个‘响’。
李老古听到王向红的话后终于放开了灯绳。
他握住王忆的手,脸上表情五味杂陈。
这青年,人真好!
自己攒了一辈子的红珊瑚送对人了,这真是送对人了,他得亏以前没往外送,其他人相对王老师那不都是白眼狼吗?
跟着看热闹的孩子从大人的裤裆下钻进来,他们听说有收音机便进屋后大叫:“哪里有收音机?”
“听收音机吧,爷爷咱们听收音机吧……”
有老人说道:“老古,今晚你给我在院子里留个位子,咱七点准时听《新闻联播》。”
“对,听《新闻联播》,咱这些老渔民也直接听一下中央的声音。”
“听人说赵忠祥的声音可好听了,不跟咱一样,说话带一股子蛤蜊味道。”
王向红弹了弹烟灰说:“听《新闻联播》好,78年电视台开始放,然后收音机同步转播,然后我就开始听,总能第一时间了解国家大事、国际大事。”
“今晚往后,咱也天天了解。”老汉们笑着说。
然后一个人问李老古:“老古你天天放吗?别跟老三家里一样,买了一台收音机天天用个红布包着,一年到头听不了几次,白瞎了他卖闺女卖出来的收音机。”
旁边的老人说道:“老三说的也有道理,他说人说话多了会累这机器说话多了也累,人能喝口水,机器又不能喝水,听多了不行……”
王向红听到这话笑着连连摇头:“瞎说什么呢?这机器没说话,它不累,你们放心听吧,我那块收音机多少年了?70年供销公司的老徐送给我的,压根没事。”
李老古说道:“大家以后晚上尽管过来,我天天晚上放——不光晚上放,咱白天就放,白天有评书,是刘兰芳的《岳飞传》……”
“我草这好啊!”老人们高兴的鼓掌。
孩子们也高兴,谁不爱听刘兰芳的评书呢?
那可是刘兰芳啊!
他们说着话,王忆给调试机器,安装上大电池后打开开关转动波段,然后‘哧啦哧啦’的声音响起,接着是一阵歌声: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是《映山红》啊!”有人激动的一拍手。
旁边的人说:“别说话别说话,都出去拿凳子进来听广播……”
“拿凳子进来干什么?屋子里热烘烘的,老古,走出去、出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00/29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