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第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996


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句话?
这话似乎牵扯什么隐私,王向红说完后便赶忙转移了话题:“你去选个库房,我下午就给你找床、找人来给你搭建个灶台——不,你吃饭还是下去吧,去我那里,我家不差一张嘴。”
王忆摇头道:“给我搭建个灶台吧,具体是怎么吃后面再说,先把学校办起来再说。”
他准备给自己偷偷开小灶呢。
路上王向红给他介绍了天涯岛子弟的教育情况。
很不乐观!
现在国家还没有将九年义务教育奉为国策,没有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甚至没有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所以现在孩子不上学是不违法的。
以前天涯小学有教师,岛上人家就把小孩送来上学:多数不是冲着学知识来的,是让老师给看孩子。
去年开始学校没有教师处于闲置状态,于是多数人家孩子就不上学了,只有少数人家的家长有眼光,坚持让孩子继续念书。
这些孩子没法在岛上上学,只能去邻近的水花岛。
这样路程是个问题,在水花岛有亲戚的可以借宿亲戚家,但这是个别人家才有的条件,其他孩子每天早晚得用船去接送。
开船接送学生不光累还危险,不是怕翻船,怕的是冬天风寒夏天风热,一旦孩子生病那是能要命的!
所以王向红三人发现王忆可以做教师后才那么激动!
两间库房打开,王忆选择了东边一间,光线更好、窗户更多,推开窗子就是面朝大海、鸟语花香。
不过这都是想象。
现实是打开后里面堆满破烂杂物,风一吹灰尘乱开,有用的就窗台上一个碗……
王忆呆滞:开局一个碗,其他全靠莽?
中午社员们回家吃饭,不用王向红动员,听说王祥文的儿子回来了而且成了大学生教师,顿时有人络绎不绝的来找他。
大家伙起初是来看热闹,但得知王忆为了办学校住在这山上的营房里头,他们纷纷掉头离开。
王忆被他们的反应整懵了,王向红听了自己的话后可是热血激昂,怎么村里人听了后都跑路了?
离开的村民很快回来了,最快回来的是他昨天见过的王东峰。
壮小伙扛了个袋子,健步走来后放下说道:“王老师,你要住这里不能没有口粮,我家今春多打了点玉米面,给你送二十斤。”
王忆说道:“啊?不、不用吧,这年头粮食多金贵……”
他话没有说完呢,又有人来了,头上顶着一口小铁锅:“王老师,我老婆回娘家的时候要了口锅回来,正好,给你用了。”
王东峰笑道:“赫,荣哥你舍得啊,这铁锅是你大舅哥用工业劵买的,你老婆好不容易才拿回来呢。”
王东荣说道:“就是我老婆让我给王老师送过来,以后二娃三娃要来跟王老师念书的。”
学校里头再次开始络绎不绝。
这次再来人没有一个空着手的,有的送个干干净净的被单、有的送一床老蚊帐、有的送个碗送把筷子。
送吃的最多,有人拿一把鸡蛋,有人抱一坛猪油,有人拎一串咸鱼,还有用报纸包了一把盐的。
这些东西王忆全看不上,他昨晚随手送给秀芳的可是满装厨房八件套。
但他心里承下了一份份厚重的情谊。
要知道对生活物资匮乏的村里人来说,他们送来的都是珍宝。
送鸡蛋的人自己平日里舍不得吃鸡蛋,这一把鸡蛋可能是攒了好几天准备去乡里换点闲钱补贴家用。
送猪油的人家里头的菜或许一天到晚见不到油星。
送咸鱼的——嗯,这个岛上真不缺。
不管送什么,王忆都得承情。
这是他同族对他这教师的最高礼遇。
王忆收下这些东西在心里暗暗叹气,这个学校必须得办好,他必须得把送来的孩子教好。
人情重过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9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