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第7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4/2996


他打听过了,海福县现在是没有个体户饭馆的,要么是国有饭店要么是公私合营饭店。
而他之所以要打听这消息,是知道经济放开后遍地都是金,最早大胆开私人饭店的都赚发了。
听了王忆的话,陈谷笑了:“可以理解,翁洲和沪都隔着虽然近,但发展还是有差距的——我这可不是笑话你们,我这是实事求是吧?”
王忆点头:“是,你放心,我没你想象中那么自卑,不会什么话都去计较。”
陈谷嘿嘿笑,又给自己的话找补:“其实翁洲现在个体户馆子少也正常,前年、对,80年首都才开了第一家个体户馆子,叫悦宾饭馆,你知道吧?”
王忆不知道,但他点点头表现出智珠在握的架势,问道:“你都知道什么?说说。”
陈谷眨眨眼说道:“这有什么好说的?我都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新闻报道。”
这年头有点文化的人就会看报,一种时代潮流,伟人引领的潮流。
早在宝塔地区抗战时期,毛委员便说了一句名言,‘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后来各大报纸都把这话印在报刊宣传中,引领着全国人民读书看报的风气。
王忆让他说说,陈谷就说:“我看报纸上说,80年秋天,9月还是10月?反正悦宾饭馆的老板——那时候他还没当个体户,还是首都内燃机厂的炊事员,然后他很会做菜。”
“当时他家里升了个炉灶,他买了四只鸭子想做几道菜请左邻右舍尝尝,结果消息让外国记者知道了,外国记者跑去了非要吃他做的菜,然后他做了打卤面。”
“外国记者把这消息给传出去了,好些是美丽奸合众社的记者说的?说什么‘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就这样,他家饭馆生意做起来了。”
“到了去年春节生意做大了,国务院的领导都去了,鼓励他‘把买卖做大’,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沪都的个体户馆子多了起来……”
“爹,这羊肉真好吃!”旁边餐桌上有小孩抹着嘴笑,一抹手背上一片油水。
王忆若有所思的看向门外。
现在排队的人更多了,多数是年轻男女来吃饭,有的是约会,有的是工友同事聚会。
总之这年头饮食的生意可以做!
点菜的人多,厨房忙不过来,于是趁着空当王忆从挎包里掏出个小皮革包递给陈谷说:“谷子,这是给你的礼物。”
陈谷好奇的说:“神神秘秘的,到底是什么呀?”
他打开皮革包一看,猛然站起来:“我草,照相机?!”
照相机。
海鸥df-1型照相机。
这次可不是模型了,是王忆让邱大年特意买来的真机。
为了给陈谷送这样礼物,他可是下功夫了的。
能带到这年代的相机肯定是老相机,可根据两个时空物品交换的规则,他要带相机必须得带82年还没有生产出来的相机——
问题来了,22年的老相机必然是一直保留下来的,随便买一台可无法带到82年,于是他让邱大年研究了一下海鸥相机的年代生产机型,选了df-1型照相机。
这款照相机生产年代跨度长,69
年研制、71
年投放市场,一直生产到90年代,生产数量达到13万台。
王忆买的这台照相机就是90年代的产物,因为生产线没有变动,这相机跟71年投放市场的第一批相机构造、材质都一样,不一样的就是编号。
于是王忆把上面编号给挫掉了……
这样相机就可以带到82年且不怕被人看出问题。
至于九十年代会不会有一台相机无法生产出来?这事王忆可就管不着了。
再一个买这台相机是因为它保存的很新,df-1型相机保有量大,在22年不值钱,王忆买这个因为保存完好才能卖一千块,普通的也就五六百。
但这相机在当下年代就贵了,所以陈谷看到相机就惊呼了起来,引得周围不少食客看他。
只是没有人指责他,这年头在饭店吃饭大家都在吆喝,说话声音一个比一个大。
陈谷的反应属于见多不怪。
食客们很淡定,王忆也淡定:“嗯,相机,是我一个同学送我的礼物,但我不喜欢摄影,就送给你吧。”
陈谷握住他手臂瞪大眼睛说道:“你疯了?你知道这机器多少钱吗?”
“430元!”
“还要一张特殊工业券!”
王忆说道:“不管它多少钱、不管它需要什么券,我把它送给你,因为我和我的学生们都特别感谢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4/29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